羅太珍
【摘要】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今天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應割裂歷史來看問題。現在的新理念其實是對舊有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是對舊有理念的一種揚棄。只有把教材視為一個范例,視為教與學的素材,教師才能真正地站在高處,對課程進行再創造。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教材向學生靠近,讓教材向學生開放。
【關鍵詞】備課;開放的課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許許多多的新名詞、新理念不斷地涌入我們的視野,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今天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應割裂歷史來看問題。現在的新理念其實是對舊有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是對舊有理念的一種揚棄。比如說基礎知識的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重要的,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但對教師的角色新的時期又賦予了新的內涵。過去教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后來發展到課堂上教師是主要角色,教學活動主要通過師生間的談話來完成;今天我們說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應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我想只有把教材視為一個范例,視為教與學的素材,教師才能真正地站在高處,對課程進行再創造。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教材向學生靠近,讓教材向學生開放。
一、變“遠離現實”為“走進生活”
人們常說語文是一種工具、一種語言,但我卻認為語文是一種文化。我認為教師備課時要有意識地由書本走進生活,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加工,恰當地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教學加工中,賦予教材新的生機和活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進而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達到激昂狀態。
比如在教學《花鐘》一課中,每一種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在生活中學生可能沒有留意到花開放的具體時間,通過課文的學習,讓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從而使學生體驗到語文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能夠用課上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學貴在有“疑”。疑問是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發現,有發現才有創新。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循循善誘,引領學生帶著課本,帶著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進知識殿堂,實現自主學習。備課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在關鍵環節設疑布障,努力做到既培養、發展學生智慧,又把培養學生智慧的土壤還給孩子。
比如在教學《爬天都峰》一課中,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爬山經歷,可以與課文中人物的心路歷程做一對比,學生在遇到與自己相同經歷時就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踴躍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與文本里的人物產生共鳴。可見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完全是用他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知識的過程。我想,也只有這樣,學生對教學的體驗才是幸福的、自信的、快樂的。
三、變“整齊劃一”為“分層施教”
不管怎么變,教師備課始終圍繞著一個“實”字。必須從實際出發,尊重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習慣,在尊重個性的基礎上力求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受到充分教育,得到充分發展。強求學生在學習上都獲得同等程度的成功體驗是不可能的,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備課時注意差異教學的設計,分層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尤其是給學困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力求適應不同身心發展的需要。
其實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存在的人,課堂上也許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一旦發生,作為教師要做到適時、適度地引導。對于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和看法,教師要給予適時的表揚、鼓勵,或是恰當的引導,而不能把學生束縛、掌控在自己左右,如果是那樣,又談何以學生為主體?談何創新呢?
四、變“過濫表揚”為“有益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探究活動的收獲、主動探究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在課堂評價中,教師不僅要適時適當給予點撥、調控、評價,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參與探究的自信和樂趣,更要引導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過程反思,使學生對解題策略和思維方法有所感悟,為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提供借鑒。所以在《認識路線圖》一課中設計乘公交車出游路線時,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一個你最想去的地方,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應該怎樣乘車,才能以最短距離到達想去的地方。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激勵、導向性的評價語言,讓學生在一種開放的空間中,通過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與互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孩子們通過相互的啟發、交流設計出多種不同的乘車路線。我相信他們在今后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對教師評價語言的反思,會想出更多、更巧妙的方法。
五、變“單一傳授”為“靈活多樣”
教學方法的開放關鍵是在一個“活”字上。“樂”是“活”的前提,“情”是“活”的關鍵,“美”是活的目標。把課“教活”的核心是學生“學活”。課堂組織形式向多元化轉變,課堂上出現了小組合作、分層指導、探究交流等多種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形式也隨之多種多樣。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做題目,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思維,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進行交流,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六、變“靜態呈現”為“動態生成”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一般是敘述性的、靜態的,大都是教師直接采用課本上條件完備、結論明確的封閉例題作為學習材料。學生要把靜態的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有一個積極主動、有效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提供也并不例外。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注意知識的呈現方式,努力把靜態封閉的教學過程變為師生共同研究,在動態中生成的過程。
七、結語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要依據學科和學生的特點,認真鉆研教材、分析教學任務、分析教學對象,從而對教學材料精確掌握。雖然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貴在有效。所有教學策略的選定、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及課堂提問的設計等等,都必須注重實效。
參考文獻
[1]劉兼,孫天.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俞程浩.課程·教材·教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3]何成剛.課堂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