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語文教育的作用也就顯得尤為關鍵,如何通過在小學階段對于學生語文方面的教育,使其核心素養方面得到提高,是當下小學語文教育所應當考慮的問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模式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性的培養,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該方面有所側重。本文將針對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以及如何對其進行培養,給出自己的意見,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育;核心素養;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課程改革的深入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同時也仍舊存在一些傳統的不利于課堂更好發展的教學習慣。因此,對于教學模式的變革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需要師生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新的教學理念下對語文教育的更高要求,對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
(一)傳統性與時代性并存
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得各方面的創新力不斷得到激發,與此同時,教育行業也注重對創新的追求,這就使得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傳統性與時代性并存的局面。傳統的語文課堂中老師注重的是對書本知識的講授,注重對知識的積累與掌握;而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變得快捷,借助網絡力量便可以輕松地獲得大量的相關的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常會對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對比,與此同時,小學生的是非觀念還不成熟,因此難免會出現一些單純地依賴網絡,而忽視課堂學習內容的情況出現,這對日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有著非常大的不利影響。同時,網上的信息錯綜復雜,一些錯誤的、不良的信息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而言危害極大。教育模式的傳統性與時代性并存的特點,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這就使得在現階段對學生的教育方面就需要傾注更多的關注。
(二)基礎性與社會性并存
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得學生對社會的接觸也不斷地增強,這就使得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社會性不斷地加強,而語文教育的本身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基礎性,重視對學生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正確引導,而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狀況,如“唯利是圖”等思想其實是不為教育所提倡的,因此學生長期處于基礎性教育與社會性之間的矛盾中,其實是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展的。教學的基礎性方面,在注重對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對知識與社會性環境之間的聯系,使其能夠在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達到一個較為平衡的共存模式,能夠較為合理地服務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使其能夠受到健康優秀的文化的熏陶,促進其健康成長。社會性與基礎性的并存,應該使其共同為學生的更好成長服務,使其能夠達成統一的目標。
(三)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并存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多為老師主導課堂,與此同時,教師在整個課堂中有著絕對的領導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能夠在課堂上充分地發揮其積極性。而新課標的模式下,則注重學生主體能力的發揮,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表現。這兩種模式的并存就使得課堂的講授中教師很難把握住這個度,同時教師也不能夠輕松地完成由課堂的主導者向課堂的引導者的轉變,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并存的教學模式下,相比較于以往的教學方式,這的確是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這只是處在一個過渡的時期,對于學生主導課堂的最終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這種過渡時期,仍舊是在原來教育模式基礎上的進步,通過一定的引導也能夠對于學生的更好學習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
就公民的素養而言,與人交流的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能力,其包括言談舉止、知識能力以及道德品質等方方面面,對于一個人的綜合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學生在語文方面的綜合能力直接影響著其核心素養的體現,只有通過不斷地進行語文學習,建立較為良好的與人交流的能力,才能夠在日后的成長與學習之中獲得更多的力量。在對小學語文的教育方面應該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老師在課上可以多進行提問,使學生發言,通過這個過程,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其與他人之間進行相應的交流,為其日后更好地走向社會提供一定的基礎。良好的交流能力的培養,對于一個人的終身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要重視對小學生該方面能力的培養。
(二)有利于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語感
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使學生熟練地應用已學的知識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就應該尤其注意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而語感又是語文素養中的關鍵組成部分。語感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效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例如,在對每篇課文的生字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學習一些針對這個字的組詞,并為學生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使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對學到的詞語進行造句。學生在造句的過程中,鍛煉的是其對詞語的理解能力以及整合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不斷地對句子的練習,使其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此外,還可以將句子拆分為幾個詞語,然后打亂順序,使學生連詞成句,這主要是考驗學生的語感以及對詞語的把控能力。通過這兩種練習方式,都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感。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作為學習的最好的老師,理應借助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控能力還比較弱,因此對學生的注意力的掌控應該主要是放在其興趣方面,只有學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才能夠使其在語文課堂中發揮積極性,進而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多是居于主導地位,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課堂的主動性很難得到發揮,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被老師的引導限制,這就不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更好的思考,學生學習的熱情降低,不利于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針對這種問題,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模式下,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觀點和問題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表達,與此同時,還能夠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一定的調動,對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客觀上促進其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更加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養,無疑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承接。當代教育已經不再片面追求學生的試卷分數,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考量,如何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不僅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同時,還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而核心素養的教育模式就是重視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對其各方面都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進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這與素質教育的內涵是一脈相通的。因此,可以說,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對于語文學科的要求。
三、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就應該使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小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借助這一點就可以使生活與語文進行更好連接,使學生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發現其中的奧妙,并結合自己的想象對此進行描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文字運用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一定的發揮,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學習發現生活中蘊含的語文知識,這對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推動教學模式創新
良好的教學方式不應該是教師一味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應該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動性,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例如在對《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一些發言的機會,使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可以讓學生講一下“如果自己是五壯士之中的一員,當時自己會怎么想?”或“如果你能夠見到五壯士中的一位,你會對他說什么?”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四、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其實是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在文言表達能力、文字運用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日后的更好發展。同時這種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教育模式也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響應,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主體性的發揮,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情況,是新課標模式下語文教育改革的一種嘗試,勢必會推動小學語文課堂以及整個語文教育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揚.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中文信息,2018(7).
[2]丁佳蕊.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神州,2018(11).
[3]楊清.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優化探尋[J].課外語文(下),2018(3).
[4]朱嫣.探究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7(21).
[5]羅海英.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分析[J].人文之友,2018(21).
[6]楊巧云.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8(39).
作者簡介:韋曉燕,女,1968年生,廣西東蘭人,本科學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