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良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持續深入和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下,強調學科教學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成為一個重要話題。語文本身就是一門人文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好語文知識對學生基本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影響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學生后續的高層次學習及終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因此,理清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針對性地優化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對小學語文教學實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初中語文的教學實際,重點探索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的培養路徑,力求為初中語文教師提高培養效率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教學;語文學科;人文素養;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語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學生在進入初中之前,已經在簡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掌握了一定的語文能力,在進入初中之后需要繼續加強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與寬度。同時,學生在初中階段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習得的語文分析能力也將對高中甚至后續學習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傳統的課本文本教學以及基礎性知識的教學之外,還應當挖掘語文知識中的文化內涵,去引導學生向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標靠近,從而契合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 ? 目標。
一、人文素養的基本概述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價值
“人文素養”的概念較為抽象,但是其具有豐富的標新形 式。一般來說,其強調蘊藏在人內心與思想中的,能影響人具體行為的素養。“人文”主要聚焦于“人文科學”,強調人文關懷,“素養”則包含能力及認知兩個方面的能力。人文素養集中表現為人類以關懷、思辨的眼光關注周邊世界的運轉,去感悟人類存在的價值,去探尋人類更加和諧生存的途徑,并將這種強烈的個性品質外化到每一個具體的行為中去。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立德樹人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因此,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要求主要包括健康豐富的情感體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健康豐富的情感體驗強調學生情感在學習中的調動,既包括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提高,也包括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感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鼓勵學生以飽滿的狀態去面對未來生活中遇見的困難,始終保持前進的正確方向;正確的價值觀則要求學生的思想及道德品質滿足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良莠不齊的思想潮流中始終保持清醒、科學的頭腦,擁有兼顧個人特色與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性格。
分析這些目標不難發現,人文素養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牢固要求,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人文素養的培養極具重要價值。語文本身就是一門人文科學,因此擁有可供挖掘、理解的豐富材料。在初中語文中開展人文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將學生從死記硬背、機械模仿中解放出來,去關注更加深層次的情感內容,從而實現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二、教師應當加強自身人文素養的建設
學生是培養人文素養的主體,是學習過程的“主人公”,但由于其缺乏系統完善的知識儲備與能力實際,因此,在人文素養的培養過程中需要依托語文教師的強大引導作用。教師是教學中學生“參考”的主體,教師的言談舉止均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示范作用,而這種示范作用無論是正向的還是逆向的,都會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選擇造成較大的影響。可以說,一名語文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將對學生在人文素養上的選擇與深度產生重要影響。語文教師首先應當以“為人師表”的態度,向學生展示正確的價值觀與端正的人生態度,在潛移默化中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從而引導教師威信的樹立,為后續人文素養的培養打下基礎。語文教師應當扮演好情感體驗者的角色,主動去深入教材內容,把握教材中的情感脈絡,以強大的感染力去引導學生形成情感共鳴。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語文的教學中,該單元的主題是“情感哲思”,包含了幾篇各具特點的散文,教師自身必須充分理解這些散文創作的基本背景,從而分析出作者情感的基本走向,將幾篇文章中的情感主線串聯起來,才能將課本內容的情感影響力最大化。同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人文知識儲備。語文學科本身涉及范圍較為廣泛,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哲學知識,這些知識的傳授都關系到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在做好基本的備課工作之外,還應廣泛涉獵各類人文書籍,去拓展自身的知識廣度,同時也要挖掘好對語文知識理解的深度,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用更多視角去看待具體內容,在深度的感悟中培養人文素養。例如,在《行路難》(其一)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詩人生活的歷史背景,適當引入其他兩首同名詩,分別去完成解讀,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深入解讀課本,挖掘其中深層次的人文本質
語文課本內容的教學的基本載體。在教學時,教師既要做好基本知識、文字應用的講解,還應當認識到教材內容的人文本質,感悟其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與藝術手法達到感染人、影響人目標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挖掘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并逐漸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啟發學生形成對社會,對個人成長,對高尚價值觀的思索,在強烈的情感共鳴中形成人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當 ? 注意“問題”形式的重要性。例如在《多一些寬容》的教學中,對于題目中的“寬容”,教師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解釋,隨后問出開放性的問題“你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哪些寬容的情況”,讓學生聯系生活情境,真正感悟某一道德品質的實踐價值。在課本內容初步解讀完成后,教師應當再通過提問,讓學生去主動思考培養“寬容”品質的途徑,讓學生真正將這一品質與個人未來的價值判斷聯系起來。同時,初中語文教學還應當發揮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加強傳統文化的深入滲透。在課本中,古人的人物形象與道德品質都包含在一句句鮮活的文字中。例如,剛正不阿、獨善其身的屈原,老當益壯、渴望為國效忠的辛棄疾,心系國家、以民為本的范仲淹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與中華傳統精神的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這些傳統的人物形象,用更具感染力的語言將學生帶入那些遙遠的“時空”,讓學生感悟中華民族精神的魅力,推動其人文素養的提高。
四、加強語文教學同生活的聯系,在和諧的情境中培養人文素養
語文教材的基本內容來源于生活,文本中廣闊的人文內涵均來自于作者在生活體驗上的藝術加工。因此,在貫徹人文素養教學時,應當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培養人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生活實際。例如,在關于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描述自己曾經游覽過的景點,去體驗與古代作者一樣的強烈自豪感,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培養家國情懷,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語文學科具有明顯的實踐性與社會性,豐富的社會生活是語文內容的來源,也是語文應用的最終歸宿。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加強觀察社會生活的能力,以辯證的視角去思考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社會現象。
在新課改的持續發展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素養培養時,不能隨意化、機械化,即不能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想到了”才“培養”;也不能過度機械化,使得人文素養的培養模式僵化,從而背離人文素養培養的內在原則。必須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情感共鳴與深入體驗,在教學的全過程完成人文素養的有機滲透。
參考文獻
[1]陳小棟.解析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2).
[2]張智敏.初中語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途徑微探[J].名師在線,2018(2).
[3]黃怡.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現狀和對策[J].亞太教育,2016(19).
[4]蘇磊.成才視野下初中語文人文素養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