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軍
【摘要】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應該相互結合,取其精華,但師生都機械化地模仿高分作文模式,都偏重作文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對生活的積累和感悟,忽視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熏陶,忽視了對課外書刊的閱讀和理解。作文是寫出來的,也是悟出來的。它離不開學生的閱讀和對作品的領悟。本文提出了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問題,并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給學生帶來一個全新的學習理念。
【關鍵詞】語文閱讀;寫作;共同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改變傳統語文教學和作文教學觀念,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積累,在實踐中找到寫作靈感,讓閱讀成為寫作的基礎共同發展,堅持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為開創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深入發展的新局面而努力。
一、閱讀與寫作共同發展的問題所在
(一)學生對閱讀興趣的缺失,沒有閱讀方向
迫于期中、期末考試的壓力,給學生本身產生了一種無形的光環,心里只有一點:唯有成績才能說明問題。大多數學生學業負擔太重,很少有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學生閱讀的時間就這樣一次次被占用。閱讀方法在中學生心里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定義,不知從何看起,或者說不知道看些什么,給中學生帶來了一種迷茫的感覺。還有的中學生正處人生最關鍵的心理發展期,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對新事物、新知識特感興趣,但往往興趣不穩定,缺少科學方法,選擇與判斷能力較弱。放任自流的課外閱讀有可能給他們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二)傳統的語文寫作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傳統的語文教學導致很多學生感到學習沒有感情,融入不了應有的熱情。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總是覺得自己只要把自己所準備好的材料說給學生聽就行了,可是他忘了學生對老師敘述的材料的認知度如何、理解能力如何,不是學生不想聽,而是聽到最后一頭霧水。寫作也是如此,一個題目的制定、選題、取題意,此題目內容是不是學生平時能接觸到的,這些問題都是寫好作文的關鍵。作文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但是不能空想。實踐是作文最好的老師,缺乏實踐的作文就像缺少了水的湖一般,沒有靈動性。
(三)語文閱讀量無法積累,寫作能力無法提高
中學生閱讀問題緊緊跟隨著作文的寫作能力,閱讀量無法提升就直接導致作文無從下筆。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問題的來源不僅僅是第一點提出的課余時間被占用,還有的是中學生認知能力淺薄,有心閱讀,卻看了那些毫無用處的文獻,不僅僅提升不了,還給學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中學時期心理發育不夠健全,興趣往往轉移快,觀察力不夠,不能對周邊的生活進行全面的細心觀察,而閱讀量又少,接著導致作文無從下筆,或者寫的都是一些走馬觀花的小事,文章毫無生動可言。
二、語文閱讀與寫作問題的應對方法
(一)如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與調整閱讀方法
低年級的學生,對很多事物充滿了新鮮感,自身有很強的表現自己、釋放自己的欲望,如果課堂教學模式上把傳統的單一模式改變掉,運用一些游戲、比賽或表演等方式實踐教育,使得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其中,那學生就會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也感受到了參與的樂趣。優美的音樂也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效果。一段本來生硬的文字,加上一點配合形式的音樂,起到了不一樣的作用,讓學生有興趣去記下閱讀的文章,也讓學生對閱讀提升了很大的興趣。閱讀是一個有生命的詞語。在閱讀中,老師應注重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交流。讀要有層次,要充分,還要讓學生對自己所閱讀的過程做一個自我評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如何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老師的任務就是簡單地把知識強制性“灌輸”給學生,沒有從根本上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理解、掌握。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很有必要,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舞臺,不管是從閱讀課或者是寫作課來說,每一個用文字表達的東西,如果轉變一個方式,讓學生自己寫的作文用自己的感情來表達,這樣課堂不僅生動而且也充滿了學生對閱讀的認知效果。一段話在紙張上是一種效果,而表達出來又是一種效果,而抒發出來的語言比紙張上更為生動。寫作的精華就是從實踐中、生活中找到寫作材料,這樣生動的課堂教學就是一個個故事,有利于給寫作提供很好的材料,也讓學生的每一堂課都充滿了生氣。
(三)閱讀積累和寫作教學的發展方向
傳統的語文教學通常將閱讀和寫作當成完全獨立的教學,沒有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而在新課標下,教學越來越強調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的整合。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在學科學習的基礎上掌握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從而達到對學生精神領域的深遠影響,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中開闊自己的視野。在閱讀的積累過程中,要有選擇性閱讀。有的書可以精讀,有的書只需要略讀,避免墨守成規,要做到舉一反三。在閱讀時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尋找其內在的聯系,要在閱讀中培養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和思維變遷能力。初中閱讀教學一般分為三個過程:粗讀、精讀、朗讀。老師應該在閱讀過程中對學生將要閱讀的文章進行結構分析,讓學生在了解文章框架的基礎上進行閱讀,從而為學生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閱讀,讓學生掌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從而為接下來的寫作構思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在教學生閱讀完文章后就要展開寫作教學,通常主要通過讀后活動來實施讀與寫中變被動為主動的結合。教師在指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基礎上,開始寫作實踐,進而達到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有機整合。讀后活動可以分為復述、改寫、仿寫和創寫等,讓學生實現初中閱讀積累和寫作教學的整合,從而充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也要有計劃、有意識地滲透寫作教學,實現以讀促寫,真正提生中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教會學生敢于突破教材局限,開闊自己的閱讀視野
初中語文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語文觀念。我們常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其實生活也是閱讀的源泉,因為閱讀與生活緊密相連。學會生活是學生對閱讀對象間接形成興趣的關鍵之所在。閱讀教學應關注學生實踐活動的范圍、生活經驗的積累,讓學生帶著“學以致用”的心理需求去用心閱讀。比如巴金的 ? 《繁星》,文本中重點寫了三次觀看繁星的情景與感受,教師可以讓學生拓展到生活中自己對星星的觀察與感受,因而在加深對文本理解的同時也就對生活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了解。讓學生從文本中發現與生活、與自己緊密相連的東西,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閱讀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在語文中更好地體驗生活。初中語文老師應該指導并鼓勵學生讀各種各樣優秀的文章,突破教材的局限性。要引導學生把閱讀視野擴展到課外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和機會去閱讀。閱讀教學不能為教學而教學,必須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認識到“處處有語文,時時有語文,語文無處不在,閱讀更是無處不在”,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
三、結語
初中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是基礎知識、閱讀(詩歌賞析、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寫作。而在這幾項內容中.筆者認為就數現代文閱讀教學所占的比重最大。不僅僅如此,閱讀還是識字積詞、拓寬知識面的重要途徑。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蚨谶M行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多讀,從快速瀏覽到精細閱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效果自然也就很明顯。
參考文獻
[1]朱艷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2]王子平.淺析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J].學周刊,2016(31).
[3]匡菊招.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寫作[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