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優秀傳統文化視角論述高職學生服務語言能力的培養,針對高職學生服務語言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文化基礎差,服務語言能力不強;課程體系過分強調專業技術技能,忽略服務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生語言服務能力的培養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效果不理想等,提出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培養學生服務語言能力;增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潛移默化提升學生服務語言能力;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深化學生服務語言教學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培養學生服務語言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學生 ?服務語言 ?語言服務能力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C-0138-03
語言是人們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交際工具。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語言的信息傳遞功能與語言的人際互動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對旅游、交通、政務等行業窗口服務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對語言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是為社會經濟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等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基地,其專業改革、教學改革以及課程體系建設必須緊貼社會、行業的需要,為培養具有較強語言服務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做貢獻。本文試從傳統文化的視角探討如何培養高職學生服務語言能力,以提高學生服務語言水平,增強學生職場綜合競爭能力,促使學生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高職學生服務語言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的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穩步增加,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社會就業總量上升的主要力量,而對于服務業來說,從業者語言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報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隨機抽取人事檔案10000份,進行后期跟蹤和調查職業發展影響因素發現: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讓其中75%的人取得成功,只有25%的成功與其智慧、經驗和專業技術有關聯。因此溝通能力水平的高低不論對個人還是對組織來講都影響巨大,而溝通能力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語言能力。作為高職學生,培養和提高語言能力特別是服務語言能力,可以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更好地適應企業特別是服務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為走上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目前高職學生的語言服務能力卻不容樂觀。
(一)學生文化基礎差,服務語言能力不強。高職是??茖哟?,是大學錄取的最后一批,入學高考分數較低。而且,隨著招生制度的改革,通過各高職院校自行組織的單獨招生考試的“單招生”即不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普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三校生”(中專、職校、技校的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占總招生人數的比例越來越高,有些學校的比例已經接近或超過50%,這就決定了高職學生這一群體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綜合素質也相對較低,且參加高考的學生與“單招生”之間的水平差異也比較大。由于知識基礎較差、學習成績不理想,語言能力不強,要求他們有較好的語言服務意識和語言服務水平就勉為其難了。在高職生中,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尊敬師長、大聲喧嘩、“出口成臟”等不文明禮貌現象司空見慣。這樣,即便是一個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修養都無法達到,服務社會、服務企業就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對于學生來說,包括禮貌語言在內的服務語言學習和能力培養成了當務之急,語言服務水平亟須提高。
(二)課程體系過分強調專業技術技能,忽略服務語言能力的培養。在以就業為導向,為企業培養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口號下,重專業技術技能,輕人文素養的觀念已成為常態,這種狀況在工科專業尤其嚴重。每一輪專業教學改革的結果,都是以加強專業技術技能的學習和實訓實習為主要手段,而包括服務語言能力在內的人文素質課卻被邊緣化甚至消失。即便是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較為重視的偏文科專業,在學生服務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面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大都以寫作等書面表達技能培養為主。實際上,不管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還是現代農業,都需要具備較強語言能力(不僅僅是書面語)的綜合素質人才。生產一線通過充分的語言交流高技術技能才真正實現,而產品的營銷則更需要有效的語言溝通;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交往,都離不開語言。特別是那些涉及特定職業的行業、專業,如旅游、交通、導游、文秘、政務等這一類窗口服務,必須以真誠熱情的態度來對待服務對象,通過人際關系的互動、溝通達到理想的交際目的,這就更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語言服務了。對于這類從事某特定職業的同行利用口語按行規為社會服務的語言,有學者稱之為職業口語,運用這類語言所進行的服務則稱之為職業口語服務。社會服務的誠信、獲得的效益除了專業技術服務的行為外,語言服務行為是否規范、得體、有效、到位,以及服務所到達的程度,是反映社會整體風貌的一個縮影。而從現代管理的意義上看,更是從業者素質、企業管理水平的體現。高職學生作為未來建設社會、服務社會的人才,必須掌握包括職業口語在內的服務語言,培養和提高語言服務能力。
(三)學生語言服務能力的培養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人文素質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必備素質,是職場競爭的軟實力,而其中的語言能力是大學生的必備技能。但是,高職學生語言能力的習得和服務語言能力的培養提高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潛移默化、細水長流。目前的服務語言能力教學(培訓)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效果。目前的服務語言能力教學(培訓)講求“立竿見影”,特別注重技巧的培養,通過短時間集中培訓,運用現場講解、情景式教學方法,結合可能的交際溝通服務對象的典型案例(場景),有針對性地將服務語言的內容、表現方式方法、甚至相應的感官模態輔助如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的互動模式,全部傳授給學生,從而達到增強交際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的速成效果。應該肯定,這種注重教學技巧、注重實踐互動的職業培訓教學模式比較切合當前社會的需要,對培養學生特別是對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從業者的服務語言能力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但這種模式,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效果并不理想。明顯的例子就是,不少專業雖然開設了人際關系與溝通、禮儀這一類課程,但學生的語言能力、使用服務語言的意識、水平卻沒得到根本的提高。學生是“學”與“用”兩張皮——“學”也許是有所收獲,至于“用”卻是另外一回事,原來是怎么做還是保持原樣,至于求職或者是走上工作崗位上之后如何運用服務語言達到交際目的、營銷目的,就更難以實現,即使是有工作經驗的從業者,也不一定做到恰如其分地運用。這是因為上述教學(培訓)方式、內容單調,有的甚至是走過場,特別是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傳授。這樣的方式或許能讓學生在學習時對服務語言有面上的了解,但并未深入語言素質,無法讓學生(從業者)真正理解掌握,潛藏于心,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語言服務意識、行為習慣,就更談不上在實際中的應用了。
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培養學生服務語言能力
學生服務語言能力是高技術技能人才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高職學生服務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涉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師資力量、實習實訓,還有符合高職學生文化基礎水平的教材編寫、教學模式等諸多方面。但毋庸諱言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學生服務語言能力的源泉。
(一)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培養學生服務語言能力。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其巨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滋養著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賴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語言能力的培養也必須從中汲取營養。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因此,學生服務語言能力的培養,應充分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圍繞高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總目標,結合目前企業尤其是服務行業對人才服務語言素質的需要,既要在目前服務語言教學有效模式基礎上進行總結、完善、創新,更要正本清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深入挖掘其既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又適應當今時代人際交往特點的精華,豐富服務語言教學的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服務語言能力。
(二)增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潛移默化提升學生服務語言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終生學習意識,是大學的重要任務,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更要培養。從孩子懂事開始,家長都會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待人接物這一類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有著家長的言傳身教,這一時期的教育效果顯著。上學后,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等眾所周知的原因,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變得形式化甚至忽視了。作為高職生,不僅學科成績拉下了,而且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的人文素質也差強人意。所以,無論是立德樹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還是培養學生的服務語言能力,都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習慣的養成。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除保證學生服務語言能力培養所必需的學時外,還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貫穿”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亦即不僅僅是有專門的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課程課時,而且要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進專業技術技能培養中。而面對文化基礎差和人文素質不高的高職生群體,需要我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等教育思想中得到啟迪,以更大的耐心教育學生。再結合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為中心的現代職業教育特色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模式,輔以多媒體、虛擬仿真技術,加強實習實訓,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方法和能力,持之以恒,潛移默化,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陪伴學生終身的良師益友,服務語言能力的提高就會水到渠成。
(三)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深化學生服務語言教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是培養學生高尚職業道德情操和良好職業素養的絕佳素材。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化下,學生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誠信意識、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而體現個人文明禮貌、服務語言能力的交際觀、禮儀觀也得以加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提倡對人以愛、推己及人,可以使學生謙卑待人、忠信交友,養成關愛他人、重感情、講德義的傳統美德,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協調發展。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學生以深遠的影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文雅的舉止、禮貌的言行逐漸成為一種習慣,體現一名大學生的素養。以上這些,都是服務語言能力的根本,在語言能力的培養中較好地融入這些內容,不僅能使學生服務語言能力得到加強,而且能使服務語言能力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習慣。這樣,學生在面對服務對象時,就能夠做到服務語言的表達與內心情感相諧,使服務對象如沐春風,從而提高語言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社交語言亮點,這些極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必須很好地繼承發揚。在學生服務語言能力的培養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不僅讓學生了解其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而且由于學生從小就有所涉獵,因而更容易接受、掌握。著名學者顧曰國先生提出了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五條禮貌準則,其中的“貶己尊人準則”就談到,中國文化歷來以謙虛謹慎、貶己尊人作為傳統美德,這是判斷一個人禮貌與否的重要準則。比如,當談及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時需要“貶己”,如“鄙人”“寒舍”;對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的事情要“抬”要“尊”,如“拜托”“賜教”“勞駕”等。這類與人為善、謙遜有禮的服務語言的恰當運用,比較容易得到交際對象的好感和信任,溝通起來效果好,交際目的自然易于達到。另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避諱、禁忌歷來十分講究。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吃有吃相,說的就是要講究儀表美,避免站姿、坐姿等的不雅觀。同時,一些破財詞語禁忌、褻瀆詞語禁忌等,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讓學生充分學習理解,以免學生在使用服務語言時觸犯禁忌,造成溝通交流上的誤會。
當然,這傳統交際語言中也有著不少封建糟粕,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以理性的態度認真甄別,摒棄其糟粕、汲取其精華。應該強調的是,對傳統交際語言的學習運用,不能食古不化、生搬硬套,更不能晦澀難懂、故作高深,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針對不同的交際對象,恰當靈活地運用傳統服務語言。否則非但不能達到交際目的,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對溝通交流帶來不良影響。
總之,學生服務語言能力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高職院校必須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重構學生服務語言教學內容,發揮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加強實習實訓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服務語言能力和語言服務水平,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線人才的培養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易小會.基于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EB/OL].(2015-06-10)[2016-03-30].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2907717
[2]王竹鈞,汪磊,王梅.對廣州服務類職業口語現狀的思考 [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3]錢文忠.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N].人民日報,2014-03-17
[4]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G]//束定芳.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梁聯強(1963— ),男,廣西貴港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與文化。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