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以蘇教版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為例,剖析了小學語文課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滲透的先天屬性、總體特征和路線軌跡,同時闡述了由此剖析產(chǎn)生的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感悟和啟發(f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蘇教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課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滲透的先天屬性
傳統(tǒng)文化,實質是指人類發(fā)展歷程中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和先進足跡,是極具人文色彩的中華民族的瑰寶。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對小學語文而言最為能夠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傳習的,莫過于對中華文字的學習,漢語言的學習賦予小學語文特有的先天的人文性,這讓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更加直接而深入。
小學語文課是從拼音字母的學習開始的,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識字和閱讀,是最為基礎的教育。從這個角度來看,小學語文本身就是某種程度上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
除了漢語言文字的學習這種直截了當?shù)臐B透方式外,小學語文還從傳統(tǒng)文化內容和傳統(tǒng)文化思想這兩方面切入滲透。所謂內容,是指通過一些傳統(tǒng)文化故事、人文作品等,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事件的來龍去脈;而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滲透則是指在內容的基礎上,傳達某種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質和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在小學語文的課程學習編排上,往往是根據(jù)小學六個年級的年齡層次,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低年級更重內容性,高年級更重思想性。并且每個年齡層次之間的內容深度也有所不同,思想程度也大不一樣。本文以蘇教版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內容為基礎,著重從不同年級和年齡段的思想性這個角度來簡單剖析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二、小學語文課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滲透的總體特征
面對不同年級和年齡的學生,小學語文課編寫了不同的適齡教材,但這些教材所傳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有其共性的一面,這也表明了小學語文課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滲透具有一定的總體特征,這個特征表現(xiàn)在所有課程的編寫都符合全體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所有課文、案例都契合了積極、進步、真善美的要求,都十分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學習。以蘇教版為例,譬如一年級上冊的課文《升國旗》《江南》《我叫神舟號》,想要萌發(fā)的是低年級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四年級上冊的課文《老師,您好!》《但愿人長久》,想要表達的是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六年級上冊的課文《錢學森》《詹天佑》 ? 《鞋匠的兒子》,想要激發(fā)的是高年級小學生勵志進取的品質。由此可見,小學語文課的思想表達自始至終充滿著正能量。這與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截然不同,其很少涉及社會冷暖、人情世故、人生感慨之類的思想,也極少會展示人與人之間的邪惡、陰暗、權術、計謀等方面。這是因為,小學生在六年的時間里,身心發(fā)展得最好最快,可塑性、接受能力都是飛速發(fā)展的,他們需要在此階段接受最美好的思想教育和最適合身心健康的人文教育,以此來促進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人生激情。就好比是一個人接觸到某一新鮮事物時,倘若覺得該事物是美好的、有趣的,就會有激情和動力繼續(xù)下去,而一開始就碰了壁,吃了虧,感受到了負面,就會產(chǎn)生厭惡的第一印象,今后想要改變,也就困難了。因此,我們常常不鼓勵小學生在習作時過于老成,或是所寫文字超越了小學生所應具有的思想意境,導致其在其他科目的學習或是人與人交往中產(chǎn)生負面情緒。
三、小學語文課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滲透的路線軌跡
以總體特征為中心,不同階段的語文課自然具備其“個性”。談到小學語文六個年級課文的思想性,往往容易被“難度”二字取代,通俗地講,就是越來越難。隨著年級升高,不管哪門功課,都顯得“越來越難”。但細細分析可知,在小學期間,這個道理并不成立。因為小學期間正值孩子成長發(fā)育,其心智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其可塑性不可限量,小學課程的設置都是根據(jù)小學生的心智發(fā)展設立的,并不存在超越孩子心智發(fā)展的問題。基于這個道理,小學語文課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滲透非常具有可研究性,不同年齡段和年級段的語文傳統(tǒng)文化思想滲透存在差異性,也可以說存在一個遞進的軌跡。
首先,從愛國和集體主義伊始,逐步添加進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個人素質和品質。低年級的小學生很難一開始就對個人品質有所思考,他們進校的第一要務就是從家庭中的小公子、小公主的角色迅速融入集體的大家庭中,適應群體學習的生活,這在語文課中得到了直接的加強。一年級的課文《家》《東方明珠》《這兒真好》《世界多美啊》等,無不在傳輸著對家、集體和國家的熱愛,他們不再僅是家庭中唯我獨尊的個體,而是準備開始漫長集體生活的一份子。而中高年級課文卻加入了一些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品質的內容,如四年級的課文《公儀休拒收禮物》《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生命的壯歌》《徐悲鴻勵志學畫》等,五、六年級的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青海高原一株柳》《輪椅上的霍金》《天游峰的掃路人》等,這些都是關于個人價值實現(xiàn)和個人品質的思考。
其次,從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廣度不斷增加,思想的內涵也更為全面和飽和。如一年級的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騎牛比賽》《螞蟻和蟈蟈》,二年級的《木蘭從軍》《狐假虎威》《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基于的是傳統(tǒng)童話故事或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shù)男〉涔剩只蚴鞘褂寐矢摺⒈孀R度強的成語典故,而四年級的課文《虎門銷煙》《三顧茅廬》,五年級的《嫦娥奔月》《金蟬脫殼》《伊索寓言》《林沖棒打洪教頭》,六年級的《盧溝橋烽火》《三打白骨精》《孔子游春》《負荊請罪》等,則或是基于我國古典四大名著,或是基于春秋戰(zhàn)國、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時代的歷史知識,或是基于國外著名作品,或是基于我國經(jīng)典的,有著悠久文化底蘊和文化思想的典故。這種變化在思想上是質的變化,雖然同樣是體現(xiàn)正能量的,同樣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但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逐步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點對點,而是點對線、點對面的轉變。這也是經(jīng)典原著之于膾炙人口的小故事的區(qū)別,即對人物或事件的關系更加全面復雜。這不但需要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更加健全,也是隨著年齡不斷遞增的必然趨勢和必經(jīng)之路。
另外,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語文教學中還適當加入了自然、地理、人文、詩歌、樂理、應用文體等內容,如課文《莫高窟》《黃山奇松》《廣玉蘭》《夾竹桃》《三亞落日》《煙臺的海》等,其表現(xiàn)出來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或是大氣,或是廣闊,或是儒雅,或是清澈,這對小學生的情操陶冶十分重要。
四、小學語文課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滲透研究的啟示
本文以蘇教版語文教材為例,研究的是小學語文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滲透,其主體主要是對一到六年級課文在思想傳達上的基本剖析,這對于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產(chǎn)生的啟示有:
在課堂語文教學時,應把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滲透,要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性,不單單讓學生把字認懂,文讀好,還要把意領悟,蘊體會;要重視把文中的主要精神、主要思想帶到課堂上來,帶到課外學習中去;要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真正學好課文、學懂課文、學活課文。
在課外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選材的科學性,即選取與課堂語文內容相“同步”的內容,要符合當前年齡或者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因材施教;要鼓勵學生學會歸門別類,學會自己選取課外讀物,逐步培養(yǎng)他們把相同文化思想底蘊的內容歸納總結的能力。
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實踐學習,即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文化必須以日常生活實踐來“兜底”,脫離了生活的文化沒有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實踐教學,如多開展與課堂文化教學相適應的寒暑期實踐活動、課外動手動腦活動,以此來加強課堂語文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