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紅
摘 要:科學探究要以材料為基礎,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更多地關注探究過程,而材料選擇是否合理、材料組合是否恰當以及材料呈現的時機是否恰當常常被忽略。如果教師不注重材料的結構,那么呈現給學生的材料再多也只是徒勞,反而讓人有種亂“花”迷人眼的感覺。作為一名專職的科學教師必須要知道什么是材料的結構、怎樣運用好材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科學探究; 材料結構; 有效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62-001
一、什么是材料的結構
材料的種類和組合以及交給孩子們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結構。材料的結構要嚴密,指的是各個材料之間、材料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之間具有緊密聯系。它既要能揭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所要學習的概念和知識具有科學性;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使他們有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探究來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同時還要具有趣味性,選取的材料盡可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材料組合。材料的結構是使學生將材料與科學問題、教學目標相聯系的橋梁。
二、材料的準備
沒有材料,就沒有探究。在科學課堂上,一種材料就預示著一個現象、一個情境、一項探究。由此可見,該準備哪些材料、多少材料、怎樣準備,都需要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安排設計。
1.多渠道準備材料
首先要整理利用現有材料。學校儀器室中有許多原來留下來的材料,可以好好利用,如酒精燈、燒杯、簡單機械實驗盒等,要對它們進行充分篩選、整理、修復、歸類,發揮它們的應有功能。其次平時要注重積累,科學老師要做個有心人,平時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練就一雙“識廢為寶”的慧眼。有些材料如可樂瓶,對于其它學科老師來講可能是垃圾要扔掉的,但對科學課來講卻是寶貝,許多時候要用到它。還要發動學生和家長幫忙準備材料。提前講明需要帶什么材料、帶多少、在哪里能得到、什么時間帶來,只要布置的是學生力所能及的,他們一定會很積極地帶到課堂上來。對帶來材料的學生及時表揚和鼓勵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科學的熱情。
2.選材料生活化
選擇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探索未知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提供給學生生活中知道的材料,這樣能保證學生對材料產生興趣。如:五年級下冊的《形狀與結構》單元中搭建的材料可以有很多創新,可選生活中易取得的胡蘿卜和牙簽或大頭針和長吸管,從而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形狀與結構的抗彎曲能力。
3.材料要再加工
確定好與教學相關的材料后,教師應該“俯下身來”從兒童的角度考慮和看待所提供的材料,要進行二次加工確保材料的準確性和層次性。最好教師親自動手做下實驗,考慮每個可能影響學生對材料操作的細節,弄明白這些材料使用過程中哪些是學生易于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哪些是在逐步深入探索后會接受的,哪些材料可能會誤導學生需要刪減的,哪些材料的實驗數據容易出現誤差,該如何分析……
4.材料數量要適中
材料的數量直接影響兒童的探索過程。材料太少,對兒童來說缺乏挑戰,降低兒童的探索興趣,探索過程不夠豐富;材料太多,兒童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會分散兒童的注意力,使兒童的探索出現盲目性,不易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材料的呈現
除了在材料的種類和數量上多下功夫外,教師還要認真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并預計學生的反應,在材料的呈現上多做文章,努力使科學探究材料有結構。
1.清楚建構本課科學概念需要什么樣的材料結構
探究活動的開展是以科學概念的建構為核心的,使用有結構的材料能揭示自然現象間的某種關系,這種關系有的是通過材料本身體現出來的,有的是通過材料間相互作用產生的,這樣的現象往往是課堂要研究的科學概念。
2.層次化地有序呈現材料
要關注材料發放的次序和時間,即使精心挑選了材料,如果沒有把握好呈現的時機,則依然只是一堆沒有價值的材料。為了使材料的結構更清楚,材料的發放和呈現有時需要分階段。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過早發放探究材料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有層次地發放材料,可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注意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解時,不要把材料放在他們面前的桌子上,當全班兒童專心于探究活動時,不要去試圖對全班進行某種解說。此時的講解會擾亂他們內在的思維,迫使他們去接收和處理來自教師的信息。這就是進行研討或解說時最好讓孩子們遠離材料的原因。探究時不研討,研討時不探究。適當的時候,要把材料進行有效的隱藏,哪怕是用一張白紙蓋住材料筐,也是好的。
3.根據課堂生成合理調整材料結構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安排的每一次科學探究活動未必就能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師要根據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新情況,適當地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教學進程,相應地,精心準備的科學材料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使教學具有靈活性、變通性和針對性。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發探究。教師應該認識什么是材料的結構,怎樣準備材料,如何在課堂上有層次地呈現材料并關注學生適時調整課堂材料的使用,這樣一直在教學中去嘗試,教師一定不會再出現亂“花”迷人眼的尷尬了,教學水平會逐步提升,教師自身的應變能力也會不斷提高,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