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班本課程”是一個地方的本土特色,是園本課程的一部分,應在挖掘本土資源的基礎上,多維創設構建適宜幼兒發展的課程,讓師幼成為課程發展的主人,班本課程的內容來源要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圍繞幼兒的興趣、問題展開,根據幼兒的發展,調整課程內容。呈現的是經驗預設、發現問題、分析探索、反思提升的過程。以《我們的“藕”遇》為例,本文從建構適宜的班本課程為思考,可以提供給廣大幼兒教師借鑒。
關鍵詞:適宜; 班本課程; 全面發展; 課程建構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32-002
在開展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實踐中,要真正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的持續發展,就必須關注幼兒班級活動,及時發現突出問題,建設適宜自己的班本課程,有效地促進園本課程的開發,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虞永平教授說“適宜性”是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追求適宜性也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價值指向。從幼兒個體、經驗、興趣、班級情況出發,建構和實施科學、合理的班本化課程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探討班本課程的有效建構,有利于教師深入挖掘本土資源,釋放幼兒天性,提高幼兒園園本課程的活力,促進幼兒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關注幼兒,確立主題
(一)內在需要:幼兒興趣
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每時每刻都在生活中發生著,教師就是要善于觀察幼兒,能敏銳地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和幼兒一起演變成有趣的教育價值。從而支持幼兒的學習,通過各種活動方式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生成為可探究的教學活動內容、游戲內容等。
在晨間談話問幼兒們喜歡吃的蔬菜時,大多幼兒能說出自己喜歡吃的蔬菜的名字,并知道長在哪里,當有個幼兒說喜歡吃藕時,我追問:“你們知道藕長在哪里嗎?”
恬恬:長在地里的吧?
澤航:長在樹上的,我看到過的。
睿睿:好像是長在水里的吧?
對于幼兒來說,要給予他們有生活經驗的東西,比較讓他們好接受。幼兒們都吃過藕,但可能不了解藕的特點。《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讓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們就充分利用農村資源,抓住小班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對新事物愿意嘗試探索的欲望,再結合本班幼兒的特點,抓住時機,抓住特點,設計了本次班本課程——我們的“藕”遇。
(二)外在需要:社會需要
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后無一例外地都要進入社會,素質是高還是低,不是家長說了算的,也不是學校說了算的,跟“分數”、“名次”、“學歷”、“學位”并不畫等號。而是要接受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的檢驗和評估。社會生活、社會實踐才是對一個人最公正、權威的檢驗和評判。兒童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實現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是兒童健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未來的發展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標。
二、立足班級,合理規劃
(一)創設營造班本課程氛圍
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更是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利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潛力行為就是適應能力,環境是兒童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說環境對幼兒的發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在幼兒園,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良好的環境創設與利用能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在班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創設恰當的環境,提供適當的材料,也能激發起幼兒操作、游戲的興趣,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在開展《我們的“藕”遇》班本課程時,我們在課程前期進行了以下環境創設:
1.班級大環境創設,整個班級以蓮藕進行環境布置;2.利用社區和家長資源;制作完成了藕的調查表展板;3.自然角:種植了盆栽蓮藕;4.幼兒園種植地開辟了小池塘。
(二)制定適宜有效的課程內容
班級主要由教師、幼兒、家長組成,他們之間相互依托、相互信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全面發展幼兒內在潛能,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應結合班級幼兒的行為要素及教師的自身特點,創投各領域班本課程內容,將幼兒園教育內容更直接、更具體、更便捷地貫穿于每日的活動中,真正體現“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班本課程的實施內容非常廣泛,它涵蓋了五大領域、多元智能教育等內容,同時也具備教育生活化的課程特點。因此,在實施班本課程之初,數師首先針對班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以家長問卷調查的形式得以全面了解和具體掌捉,然后制定豐富又適宣的班本活動內容。如:
課程設計思路:本次活動從認識藕的外形到了解藕是在哪里生長的,到品嘗藕,再到藕在各個區域的融合等。讓孩子們能夠深入了解藕的生長環境、內外部特征、食用價值等。本活動是以觀察藕為主線,整合了科學、社會、藝術、健康等教育目標,讓孩子們自主地認識藕的特征及其與人們的關系,讓他們用真善美的心靈去和藕游戲,獲得情感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快樂,使他們獲得多元的發展。
預設幼兒能獲得的五大領域關鍵經驗:
三、著眼發展,科學調整
在每個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都會出現有些課程內容的制定低于或高于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教師要及時進行適當調整和規劃,而這樣的調整是應該基于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在充分觀察幼兒的發展情況、分析幼兒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做出的適宜的、科學的調整,使幼兒在探索中成長,嘗試中發展。例如我們在開展美術活動《藕片染色》時,大多幼兒都能很快的掌握這一技能,很多幼兒在染色第3片或第4片時,興趣明顯減弱。于是,我們在第二次活動時,加上了染色拓印。調整后,幼兒的興趣持久性明顯提高。
在制作美食糖藕活動后,幼兒們在合作中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品嘗了自己親手制作的糖藕后,激發了很多幼兒對其他藕制品美食的探究欲,于是我們增加了親子美味“藕”遇活動。
活動不僅展現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相互協作力和配合力,同時加強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與和諧,讓孩子們親身體會到父母每天為孩子做飯、做家務的辛勞與不易,也鍛煉了孩子們動手做家務的能力,見證了父母和孩子們同心協力、分享快樂的溫馨時刻。
四、總結提升,持續發展
《我們的“藕”遇》實施過程中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鼓勵幼兒之間合作,并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幼兒一起發現問題,再由孩子們親自操作動手,解決問題。孩子們在此過程中不僅學會了自我發現問題,還學會了解決問題,構建了多領域中的知識經驗,身體心理均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教育家佐藤學按照課程性質將課程區分為“登山型課程和階梯型課程”兩種樣式。班本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生的課程,屬于登山型,其特征在于,以大的主題為中心,準備好若干學習途徑。在登山型班本課程實施中,因為其開放性,鼓勵學生通過嘗試多種途徑通達目的地,重在探索和體驗。班本課程恰恰是從幼兒生活中尋找主題。即使因為學力不同,部分幼兒并沒有達到山頂,但他們同樣參與了課程實施,增強了體驗,這就是收獲。
在今后的班本課程中,更要站在“兒童”的視角,把兒童看作兒童,讓他們在參與、探索、嘗試、感悟等活動中切實感受課程的魅力,自主地參與到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中來;讓“兒童成為兒童”,要讓學生在參與課程體驗活動中,玩中學,學中樂,樂中獲,在體驗活動中主動學習,發現自我,并成為最好的自己。班本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多樣化、獨特的過程,涉及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規范和優化班本課程應成為我們的不懈追求。
參考文獻:
[1]李季湄,肖湘寧.幼兒園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2]邱學青.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建構[J]早期教育,2000年11期
[3]虞永平.以班級為基點的幼兒園課程建設,早期教育[J]2005年,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