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摘要】丁有寬長期扎根于農村小學教育,致力于“讀寫結合”法和頑童改造的實驗。其中,“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讀寫結合法符合心理學、哲學、教育學等基礎理論。這不僅是一種語文教學的方法和組織形式,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對當下小學作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丁有寬;讀寫結合;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丁有寬讀寫結合思想的特點
(一)重方法
丁老師不認同讀寫結合的自然性、機械性、隨意性,而是以學生閱讀為基礎,“從讀學寫,寫中促讀,突出重點,多讀多寫”。這是丁老師多年語文教學的經驗總結,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在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
另外,丁老師反對文無定法,淡化寫作教學方法的觀念,主張有的、有序、有點地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讓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逐漸從有法向無法過渡,學會獨立地閱讀、寫作。并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丁老師總結了“讀寫結合五步訓練”“記敘文讀寫五十法”作文教學規律,從句子、句群、段落、篇章、讀寫綜合訓練,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寫作的基礎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重思維
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體現思維,就形成了語言邏輯思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丁老師并不只是單純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尤其重視學生語言思維邏輯的發展,訓練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也符合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和思維發展與提升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思路清晰、有法可依。同時,也可引導學生把閱讀過程中作者的寫作思維遷移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提高寫作質量。
(三)重能力
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衡量語文素養的重要指標,但寫作不僅僅是學生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還包括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修改能力。
觀察能力和閱讀、寫作關系密切,一方面學生在閱讀具體、形象生動的文章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獨特的觀察角度和方法;另一方面,學生細致地觀察生活可發現生活中的美,積累大量寫作素材,豐富作文的內容。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小學生觀察時的心理具有無意性、情緒性、輪廓性的特點。因此,丁老師提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設計了“明確要求,系列訓練——提高認識,激發興趣——指導方法,培養能力”的訓練程序,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積極鍛煉學生的自改能力。丁老師在評改學生作文過程中遵循“導重于批,評重于改,口評重于筆評”的原則,注意將修改和講讀、自改和互改、全體指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在讀寫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這不僅減輕教師批改作文的負擔,使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導和指導學生修改作文上,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自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發揮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自改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探索
(一)結合閱讀教學,激發寫作動機
閱讀是理解性吸收,寫作是理解性傾吐,有吸收才有傾吐,閱讀和寫作關系密切。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了作文教學的重要性,認為作文背幾篇模板考場上套用就行,卻一味地強調文本解讀和知識傳授,為了趕進度或者復習甚至取消作文課。丁老師的讀寫結合思想有助于改變部分教師的作文教學觀念,突破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藩籬,指導學生以讀為基礎,從讀學寫,寫中促讀,突出重點,多讀多寫,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有的、有序、有點、有法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一,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優美的詞語、句子、段落。這是閱讀和寫作最簡單的結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的好詞、好句、好段能直接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一定程度上能為文章增添色彩。另外,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寫作視野,豐富寫作內容。
第二,在閱讀過程中模仿文章的結構方法。閱讀和寫作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但這兩個過程是相互溝通、相互促進的,字詞句的化用是機械的、淺層的讀寫結合,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讀寫結合還需要從文章的結構、作者的寫作思維來探索。丁老師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閱讀和寫作的七條對應規律:解題——審題和擬題,概括中心——表達中心,分段、概括段意——擬寫寫作提綱,區分課文主次——安排詳略,捕捉中心段——突出中心,品評詞句——遣詞造句,了解作者觀察方法——練習觀察方法。課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范例,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模仿性的心理特征,教師應充分發揮文本的例子作用,不斷探索、總結文章的結構規律,并以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模仿練習,逐漸內化、吸收,遷移到寫作過程中,但這一轉化過程并不是學生自己感悟、摸索中形成的,而是教師有意識的指導和長期的寫作練習。在復習分段和概括段意時,丁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出五種分段方法,并引導學生把這五種方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結構文章的方法。
第三,在閱讀過程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寫作動機。寫作要求學生要抒發真情實感,而深入、細致地解讀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尤其是文本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最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挖掘課文字里行間所隱藏的情感,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潛意識中的情感體驗,進而通過寫作表現自我。
另外,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 “讀寫結合五步系列訓練”方法:四素俱全的話——四種句 ? 群——四種構段法——篇章——綜合提高,有規律、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聯系生活,提高寫作質量
學生生活是閱讀素材和寫作材料的溝通橋梁,閱讀課文中的素材和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寫作素材或者調動學生大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語文課程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又是寫作的源泉。呂叔湘先生曾指出,語文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的功效大概是三七分。從語用學角度來分析生活和閱讀的關系,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而生活又是寫作的源頭之水,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要明確生活處處皆語文的觀念,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這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而小學生的觀察具有無意性、輪廓性的特點,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并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丑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