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21世紀教育科學研究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高中階段教育改革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新課標的實踐活動需要教師明確教材的課程價值和特點,從而找到合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生活與哲學》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其課程價值和特點對于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僅從一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生活與哲學》的課程價值及特點進行探討。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課程價值;學科特點
一、 《生活與哲學》課程產生的背景、性質和課程價值
(一)
課程產生的背景
當代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伴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帶來的影響,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對人們的意識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并沒有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得到相應的提高,相反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社會思潮,例如近年來出現的“拜金女”“扶不起”“郭美美”等社會影響較大的道德問題。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社會的發展對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新課改的《生活與哲學》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二) 學科的性質
《生活與哲學》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一環,是對高中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教育的重要教材,對于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并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具有重要意義。該課程與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相互銜接,與國家時政教育相互補充,與高中相關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三) 《生活與哲學》課程價值
課程價值就是就是某一課程對人和社會的有用性,而《生活與哲學》的課程價值就在于《生活與哲學》教育對于高中學生和社會的積極意義。基于《生活與哲學》的產生的背景和學科性質分析,其學科價值十分重要。
1.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教化的功能
在高中教學中,哲學教育對于學生的三觀教育起到了一個非常獨特的作用,是唯一的一門以三觀理論教育為內容的學科。《哲學與生活》教材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發展,引導學生要樹立科學的三觀,從而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使他們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引發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生活與哲學》課程的設置,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提升了學生的個人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幫助其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了社會教化的作用,對于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構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培育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民族自豪感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2. 為學生正確處理自己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正確的方法指導,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生活與哲學》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高中學生的心智發展處于關鍵時期,他們渴望他人的理解和認同,但是卻缺乏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通過《生活與哲學》課程的學習可以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哲學方法的過程中體會到如何正確處理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為以后的社會實踐積累經驗。當今社會不良現象對于高中生產的心理產生了沖擊,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并處理這些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也是教育面臨的問題,《生活與哲學》課程有效的提供了處理社會關系的一些做法,對于中學生理解和諧社會的含義,積極投身和諧社會的建設起到了鋪墊作用,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3. 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責任意識,為社會塑造合格的公民
哲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現象的矛盾促使學生去不斷地反思、探究事物的本質、規律。在不斷地思考中他們的主體作用得到了日益完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同時理論的合理性和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性又迫使學生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從而強化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提升了他們的責任意識。《生活與哲學》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幫助學生思考現實世界的一些問題,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從自我角度和責任意識角度去認識和分析社會現象,從而產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勇于承擔歷史的重擔,擔負起國家賦予他們的使命,有助于他們成為合格的公民,成為未來國家的主人,為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材。
綜上所述,《生活與哲學》課程不僅對于學生自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二、 《生活與哲學》教材的特點
(一)
時代性,貼近國家的時政,把握時代的脈搏
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它產生的那個時期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向前發展的航燈。作為當代中學生學習的內容,《生活與哲學》這本教材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靠近國情,把握時代脈搏,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對于這本教材就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模塊的設計來看,全書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些當代中國的思想結晶為指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反思我們的時代任務和時代要求,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分析、研究中國的現狀和歷史,具體分析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問題,探究當代中國的政策法規,具有極強的時代氣息。
(二) 主體性,貼近學生,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趨于日漸成熟的階段,是介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一個特殊階段。高中學生在學習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的選擇上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特點,富有創新意識和學習熱情,其學習主體性的地位日益得到體現。正是在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基礎上,《生活與哲學》教材的內容選擇特別注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注重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的提升。教材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主地去研究、分析、解決各種問題,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哲學的意義。教材利用已有知識,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實現,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 生活化,貼近實際,講求學以致用
哲學教學的突出問題就在于理論抽象枯燥,學生不愿學,教師不愿教。教師上課講的學生認為和自己離得太遠,因此缺乏學習動力。如何才能破解這一難題呢?這就需要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枯燥的知識形象化,這就是要把知識融入生活。《生活與哲學》教材內容以高中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緊緊抓住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用哲學的眼光去看待社會生活,努力構建馬克思主義學科知識為框架的生活化哲學,引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追問和思考。教材的編排既立足學生的生活,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知識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使理論得到體驗、豐滿、形象、具體,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 評價多元化,注重差異性
《生活與哲學》側重于對學生終身學習的培養,這是學習型社會對各種人才需要的體現。教材的模塊化教學要求改變對學生的單一知識性評價,在立足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狀況。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的多元目標評價方式,彰顯了評價機制的多元化,充分尊重了學生發展的差異性,真正關注到了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注意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總之,《生活與哲學》教材尊重了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力求體現哲學的時代意義,這就賦予了它很多優秀的特點。
作者簡介:
張海濤,河北唐山市,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