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
摘 要:闡述了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優勢,并通過對教學目標、課堂講解、課后作業進行分層的方式,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各層次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分層教學法;初中化學;應用
化學是初中階段新增的科目,對學生來講較為新鮮,但如若教師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則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便會消磨殆盡,教學效率自然很難提高。孔子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化學教師可采用分層教學法,使教學進度、難度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優勢
1.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
化學知識對于大多數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學生在挫敗中很容易喪失信心,對化學產生畏懼感,在課堂中不積極主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降低等。對此,教師采用分層教學法,針對學生實際掌握情況合理調節進度,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逐漸對化學產生興趣,在取得一定成果后,自然對化學充滿自信,對其后續的學習有較大助力。
2.有利于打好學習基礎
由于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化學學科又有較強的邏輯性,部分學生在課上無法跟上教學進度,導致學習基礎不牢靠,影響了后續學習效率的提升。對此,教師可采用分層教學法,對于根基不牢的學生重點進行基礎知識教學,通過調整教學進度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為日后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初中生每天要面對多門課程的學習,留給化學的學習時間有限,加上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難在課堂短短的45分鐘內完全吸收教師講解的內容,進而影響學習效率與成績的提升。教師通過分層教學法,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調節教學內容與進度,能夠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使其充分利用有效的時間掌握更多的化學知識,從而實現學生成績與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1]。
二、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中的應用措施
1.教學目標分層,實現因材施教
在化學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法時,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接受能力等,將其劃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層次,然后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劃分教學目標,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均獲得發展,提高學習自主性,實現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學“原子結構”時,由于教學內容與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采用分層教學法進行講解,首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對于學困生的教學目標為:掌握原子構成、相對原子質量概念,學會查找相對原子質量表,計算原子大小;對于中等生的教學目標為:通過分析原子結構掌握相關知識,了解假說與模型是物質微觀結構研究的重要方法;對于優等生的教學目標為:知曉原子呈電中性的原因、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教師要求各個層次的學生分別學習相應的內容,找準個人定位,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2.課堂指導與講解分層,提高教學效率
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化學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采用全班教學、分層教學、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根據學習能力把學生劃分為A、B、C三組,首先對B組學生進行全班教學,當B組學生聽懂后要求其先做練習。然后對A組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講解,與B組相比,在難度與要求上應適當降低。當A組講解完畢后為其布置習題。最后對C組學生進行講解,在講解內容上可側重于難度偏大的內容或者拓展內容。當A組或者B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難點時,教師可對其進行個別指導,也可讓C組學生幫忙輔導。例如,讓B組與C組學生根據提示嘗試著書寫沒接觸過的方程式,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教師可與A組學生一同復習學過的基礎知識與方程式。當A組學生做練習時,對B組與C組學生的練習錯誤進行講解,提高其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率[2]。
3.化學作業分層,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在化學教學中,為了提高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效率,在作業布置上應采用分層方法,使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促進其共同進步。在化學作業的布置上,教師可針對學困生布置一些淺層次、基礎性的作業,幫助其建立學習自信;對中等生可設置一般難度的作業,幫助其鞏固知識、夯實基礎,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對優等生可布置一些拓展性作業,實現研究性學習。例如,在學完“金屬的化學性質”后,教師可為學困生布置基礎性作業:鐵絲放入硫酸銅溶液中將會出現何種現象?為中等生布置以下作業:在硝酸銅、硝酸銀溶液中加入適當鐵粉,反應后發現有少量金屬析出,這些金屬是什么?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優等生布置拓展類作業:如若一根試管中含有少量稀鹽酸,通過改變金屬絲插入順序便可證明鐵、銅、鋁三者的活動順序,其插入順序如何?通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相應作業,可在完成中產生成就感。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師可通過教學目標、講解、作業布置分層的方式,使學生在因材施教的背景下滿足自身學習需求,提高化學課堂整體教學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紀振鋒.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8(Z2).
[2]潘鐘民.淺議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校園(旬刊),2017(11):15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