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榮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踐行新課改理念的過程中,在數學探究性的學習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探索與研究??偨Y了初中數學探究式學習的策略:一是創設趣味性、發散性的問題情境,增強學生探究意識;二是創建寬松環境,營造探究氛圍。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式;問題情境;寬松環境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給學生灌輸了太多的知識,使他們接受了過多過強的規范化的知識訓練,從而導致他們非常欠缺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程改革以來,在踐行新課改理念的過程中,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在數學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結合數學教學改革實踐,總結了初中數學探究式學習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一)趣味性的問題情境
數學概念、理論知識都很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式地進行知識傳遞,學生變成了“盛裝數學知識的容器”,學生習得數學知識的自主性得不到發揮。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們應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來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愿望,推動他們自主性的發揮。
如在教授“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內容時,根據以往的經驗,對于橫坐標、縱坐標的對應關系等內容,學生會感到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和記憶。為此,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了一個趣味性較強的情境。在講到橫、縱坐標的對應關系時,我沒有喋喋不休地講解理論知識,而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個課件,課件中呈現了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我準備把班里學生的生活照放在相應的點上。在學生說出某個點的坐標時,他們每說出一個坐標我就會用多媒體在這個點上呈現一個學生的生活照。這種做法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可以將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有效推動了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
(二)發散性的問題情境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在核心素養當中“創新”是其核心。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我通過設計發散性的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
如在教授“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相關內容時,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給你三根怎樣的小木棍,你才能拼出一個三角形呢?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并開始紛紛動手操作起來,有的得出結論說:“我用三根一樣長的小木棍拼出了一個三角形?!庇械牡贸鼋Y論說:“把兩根小木棍連起來長度超過第三根小木棍的情況下,可以拼出一個三角形來?!庇械牡贸鼋Y論說:“我這里兩根木棍加起來的長度比第三根木棍小,我拼不出三角形來。”學生通過多個角度、多種方法的自主探究后習得了數學知識:只有任意兩個邊的和超過第三個邊時,才能拼出一個三角形。在發散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懂得了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掌握了建構數學知識結構體系的方法,增強了創新的意識。
二、創建寬松環境,營造學生的探究氛圍
端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課,總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很嚴肅的感覺,而為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實踐的機會,卻可以使他們在相對寬松的環境氛圍中,自由地進行探究性學習。
如在教授“投影與視圖”的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在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中習得知識,我組織開展了一個探究實踐活動。學生一聽是動手操作,而不是聽教師有板有眼的講解,一個個變得興味盎然。他們走進生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主動地搜集有關學具,比如他們搜集了鋼筆、牛皮紙、乒乓球等,用這些用品與探究內容中的線段、正方形、圓球等一一對應起來。學生走出教室,擺脫了封閉的教學空間,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寬松的生活世界里學習數學知識,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促使他們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當中,從而使他們在自主探究中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學具分小組進行試驗,通過愉快而激烈的討論,學生在實驗中發現了簡單立體圖形與它的三視圖相互轉化的關系,在這個實驗中他們不僅經歷了畫圖、識圖等過程,還通過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關系的分析提高了空間想象力。在整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自由討論、愉快分享,從而創造性地學習了新知,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習得數學知識是在與學習環境、學習內容以及學習伙伴的互動過程中實現的。在深受建構主義影響的新課程改革環境下,我們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習得知識,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總結了初中數學探究式學習的策略:一是創設趣味性、發散性的問題情境,增強學生探究意識;二是創建寬松環境,營造探究氛圍。這是我近年來實踐探索的經驗所得,可以給相關研究帶來實證的借鑒。
參考文獻:
[1]許小梅.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5):44-45.
[2]景永興.初中數學探究活動的基本形式及案例分析[J].中學數學,2018(24):24-2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