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呈暉
摘 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自主發展方面提到: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自覺性是個體認識到自己應該不斷發展、完善的自覺意識和有計劃、有目標的自覺行動。可見,自覺性也是核心素養里面所提倡的一種必備品格,這種品格不僅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及生活,更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讓學生養成自覺的良好品格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也可以發現,一些各方面發展都很優秀的學生,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極高的自覺性,他們具有較好的自知之明、自治之能、自省之意和自強之力,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表現出能動性、創造性和開拓性等特點。與之相反,自覺性較為欠缺的學生則在各方面的表現都較為被動、隨意。小學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基礎階段,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自覺性品格對其今后的發展與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自主發展;自覺性;品格;成長
擁有成長自覺性是小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和諧發展、獨特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對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說,擁有成長自覺性就會主動地尋求發展并積極行動。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是自主的、自律的,是開放的、積極向上的、擁有成就動機的,是能動的、創造的,是愿意反思超越的,他會不斷擁有內在成長的歡樂體驗。在不斷超越中,小學生可以體會到成就感,快樂、自豪、信心百倍地發展。“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換言之,是依靠來自學生自身的生命自覺。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及管理中,尊重學生生命的整體和自由,善待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學生的生成性,讓學生的成長由自發走向自覺,喚醒小學生生命成長的自覺性是我們教育者該做的,結合自身的小學教育教學經驗,在培養小學生的自覺性品格方面,我認為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建溫馨和諧的大“家園”,培養小學生主人翁精神
校園及班級是小學生學習與活動的重要場地,因此,在校園及班級文化建設方面要致力于把校園及班級建設成一個小學生喜愛的溫馨和諧的大“家園”,讓小學生感受到“家園”的親切和溫馨,讓每個學生都覺得學校和老師是重視他的,從而使每個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讓他們進一步感受并認識到自己是學習、成長的小主人,是這個集體大“家園”的主人翁。學校及班級應該創設更多的機會與平臺,增加學生的自主參與和自我體驗。同時,在教學管理中營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圍,提供平等體驗的機會,在校園及班級建設中培養小學生的自治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認識和積極進取的性格特征。此外,還要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與交流。通過成員之間的平等交往和資源共享,通過對校園、班級事務的參與和各種共享的學習機會的利用形成能動的個體,從而促進小學生成長自覺,讓他們實現自主發展和相互促進。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課堂是教育的“生命場”,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交往最重要及有效的方式,是培養小學生自覺性的重要渠道。不管是什么學科的課堂,真正的課堂應該是在一種和諧的狀態下進行,是建立在師生、生生平等對話、自由、尊重、共享知識的基礎上的,體現對小學生的獨立性的尊重,對小學生的自由、自主、平等的主體性的認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溝通應以一種建設性的對話與交流方式進行,課堂上,老師不能單單滿足于充當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要想方設法使課堂充滿互動和活力,要更多地引導小學生思考,更多地承擔促進者的角色。學生不是老師上課的道具,老師要尊重與理解學生,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體驗中快樂地學習與成長,“體驗”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只能學生自己去體驗。體驗中的學生是主動積極的,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才有內心的參與和感悟,這樣,學生才能把所感悟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才能外顯為一種自覺的習慣,這樣才能知行統一,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長此以往,小學生就會在這樣的課堂中不斷獲得成長、生命不斷得到充實,他們的能力發展以及展現其能力的滿足感不斷生成、不斷超越。這樣,他們才會因自己是一個獨特自主的生命存在而獲得欣喜感和成就感。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自覺地全面發展。
三、讓管理從“他律”走向“自律”,喚醒學生的自覺性
不同的班級管理方式對小學生的自覺性的促進和壓抑是不一樣的。專制型的班級管理,為了維持正常秩序和紀律,嚴重忽視學生發展的需要,這樣的班集體缺乏個性和活力,學生在班級生活中處于被動地位,自主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也嚴重影響師生關系的平等和和諧,壓制學生的健康快樂發展。放任型的班級管理會片面強調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幾乎沒有有效的約束力。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應該實行民主型的班級管理,要以學生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在班級管理中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作用和需要,班上的事情讓學生討論,然后自己說了算,自己說了的事情自己做,決不把老師的意識強加給學生,學生既得到了誠信鍛煉,又培養了學生的自覺意識,這樣也體現出一種人際互動取向和引導激勵取向,在這樣的班級教育活動中,師生雙主體間可以實現有效交流,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班級各方面的管理及發展中,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意識、自我調節和責任感方面的發展,讓學生從被動的“他律”走向自覺主動的“自律”,這樣的班級管理無疑會營造出寬松和諧、積極正面的學風和班風,給予小學生更多的自由自主的權利和機會,有利于小學生成長自覺性的發展。
四、家校合作與溝通,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及能力
小學生的自覺性品格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特別是家庭教育的力量。家庭教育的力量和學校教育的力量同樣強大,所以,強化家校合作與溝通,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學生的自覺性品格的培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來說:
教師應引導家長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現實意義,要用長遠的眼光來審視自主意識與能力培養的緊迫性,主張學生在各方面都能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校和家里同樣生動活潑地成長,發揮自身的潛力。家長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家庭范圍內指導學生,引導學生走向自主發展的軌道,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助一臂之力。
家長要配合老師,從低年級開始,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的自覺習慣,并引導學生學會堅持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堅持不斷地給學生選擇的機會,堅持讓學生學會自我選擇和管理等,而不是越俎代庖。
老師和家長都要根據學生的身心實際情況選擇正確、合適的方式和方法,促進小學生自覺性品格的培養,比如可以多鼓勵、多肯定學生的優點,當學生能主動、自覺學習或做事時,一定要及時給予學生表揚與肯定,以強化學生的這種自覺行為。
老師和家長都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在學校與家庭里,老師和家長是接觸學生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的人,在學生面前老師和家長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因此,要規范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品格,老師和家長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的自覺性,以榜樣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總之,真正的教育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真正的好的教育,其結果是學生能夠自我教育、自我把控,而不需“他律”。因而,我們的教育,自始至終都要喚醒和激發學生的內在自覺機制,激發學生從無序到有序的自動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讓學生在反復的螺旋型的上升中學習自律,也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成長自覺,使學生能真正擁有自覺性的好品格,使學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參考文獻:
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8-01.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