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明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目前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該方式不僅能夠將課堂更加形象化,也能讓學生在情境中找到學習語文的興趣點。所以,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做好情境教學法本質的研究,并對教材內容做深入的研究,進而通過兩者的有效結合來為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升做出貢獻。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故事;文本;問題;高中語文
建構主義理念下提倡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在教學時,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要鼓勵學生去“學”,而非“教”。所以,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改變當前“以教為主”的課堂模式,要通過有效情境的創設來活躍課堂氣氛,落實建構主義這一思想。因此,我們要立足于語文教材,要通過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投入到不同的語文課堂情境中提高學習效率。
一、故事情境的創設
“故事”教學是調動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語文課程本身有其自身的“故事”優勢,簡單說,很多語文文本本身就是一個故事,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只是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字詞句,很少會選擇從整體入手,從“故事”入手,當然,這樣的教學過程也讓學生感覺語文課程枯燥,缺少興趣。所以,課改下我們可以借助故事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在讀故事、學習故事中輕松地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當然,我們還可以借助故事來進行課外延伸,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進而為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提升打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鴻門宴》時,眾所周知,這篇文章中主要講述的是“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之間的事情,當然,這篇文章中還出現了“項伯”“張良”“樊噲”等人物,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語文課堂參與度,也為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我選擇了故事情境創設的方法,即:我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鴻門宴”的整個過程向學生講述了一遍,這樣一來能夠讓學生在故事的推動下找到學習這節課的興趣點,二來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這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打好了基礎。但是,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也為了讓故事情境的應用價值得到體現,在這節課的基本知識講述完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講故事”的活動,即:讓學生課下自主搜集一些有關上述人物或者是同時期相關的故事,比如:霸王別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等故事,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能讓學生在學習故事、講述故事中體會到語文課程的魅力。
二、文本情境的創設
文本情境和故事情境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要將文本中所包含的內容不同的“情境”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以期能夠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課堂中重拾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相關的教學手段將文本中的情境直觀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體驗、觀看等活動中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本中各人物的性格特點,也為了幫助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教學時,我選擇了創設文本情境的方法,即: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林黛玉”初入賈府時的視頻片段,并引導學生在觀看中去找文本中的描述,并對演員的表演進行點評,如:文章中描寫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演員林黛玉是否表現出來了;還有王熙鳳的性格是否得到了恰當的處理等等,以此來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時,也能將抽象的語文課堂形象化,與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高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三、問題情境的創設
課改以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是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但是,從目前的語文教學現狀來看,教師要結合教材來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中學會自主理解文本,以期能夠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提升打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拿來主義》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時社會的狀態,在本節課的教學時,我選擇了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首先,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
(1)“送去主義”和“拿來主義”分別是指什么?
(2)對文化遺產應該怎樣進行區別對待?
(3)為什么對文化遺產必須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
(4)“拿來主義”實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
接著,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文本,對上述的問題進行一一討論解答,這樣不僅給學生搭建了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平臺,而且,有效的問題引導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
新時期的語文課堂不應該是枯燥、無趣的,而應該是形象的且具有生機的。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恰能有效地將語文課堂直觀化,所以,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借助不同方式來創設與文本特點相匹配的情境,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中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左莉.高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11):33-34.
[2]朱玲.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實踐與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