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虹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必要
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
17—0117—01
閱讀教學實際上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童年的閱讀經驗是一個人的生命底色,若想要讓生命底色變得更加豐厚,學生不僅要學習教材知識,還應將所學的閱讀方法運用于課外閱讀實踐中。教師通過課內閱讀指導課外閱讀,同時又以課外閱讀積累回補并逐漸豐富課內閱讀的不足,最終促進課內與課外閱讀高度融合,從而達到課內外閱讀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教學策略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必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小學閱讀總量達到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可見,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是閱讀。閱讀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技能。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在課內閱讀上下功夫。各年級教材中所選的篇目,大都是經典作品,其語言規范、鮮明、生動,文質兼美,便于記憶、吸取、積累,而且大都反映了文章的寫作方法,表達了作者的審美觀念與情感。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文本內容,體味作者情感,領悟文章主旨,掌握寫作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引領學生選擇課文中重點的句子或段落來理解、分析、朗讀,并要求學生把找出來的精美詞句、片斷摘抄下來,進行誦讀記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在學生學完一些名家名篇之后,可讓學生課外拓展閱讀這些作家的其他書籍,并寫閱讀心得或讀后感,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學習作家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課內閱讀教學,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并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從而讓學生在有限的閱讀中汲取更多的養分,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二、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1.重視課前預習,搜索課文背景信息。俗話說,將軍不打沒有準備的仗。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閱讀前搜索一些課文的背景資料、作家生平資料,不僅為學生預習課文積累了學習方法,而且也能幫助學生增強對文章的了解,激發學生對閱讀與語文學習的興趣。以教學《白楊》這篇文章為例,考慮到小學生生活經歷比較少,而且處于無憂且和平的年代,基本上不了解邊疆的守衛建設者,同時也不了解白楊。若讓學生貿然閱讀,學生也無法深入理解文章內蘊含的深意,甚至也很難理解文章中“爸爸”說的話。若學生在學習之前能合理通過各種渠道搜索課文背景,那么就能了解相關信息,并對建設者產生敬佩之情,對國家產生保衛它、建設它的激情,這不僅彌補了學生相關知識的不足,同時也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升華學生的心靈。2.以課內閱讀為基礎,拓展課外閱讀。(1)推薦與課文體裁相同的課外讀物。就小學語文教材來看,不同的文章體裁,抒發的情感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能夠找體裁相同的讀物。如,學習了《春居》這首古詩之后,為了能讓學生領略我國古詩詞的博大精深,筆者讓學生們朗讀了《漁歌子》《詠柳》等,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描寫春天的古詩。(2)以典型人物引導學生思考某類人物。從小學語文教材來看與人物有關的篇章很多,這些文章或是正面刻畫人物的語言與外貌,或是側面烘托人物的性格。無論是哪一種描寫,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文章時能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質。以教學《司馬光》這篇文章為例,筆者讓學生們先搜集古代一些優秀的人物事跡,通過收集,學生們也掌握了各種人物的事跡,如孔融、王冕等,加深了學生對這些人物的理解。(3)重視課內教學,主動引入課外閱讀知識。就小學語文教材來看,教材中很多課文都存在節選的情況,僅能給學生提供某個階段需要學習的知識,但是卻很難解答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的疑問。若教師能在課內閱讀中適當引入課外知識,既能將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出來,又能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猶如一扇窗,透過它我們能看到整個世界;閱讀是一盞燈,點亮它就能將我們的心靈照亮。讓閱讀涵養學生,讓閱讀引領成長。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以“課內閱讀引領課外閱讀”,激發小學生閱讀興趣》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910)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