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成
摘 要:在小學數學幾何教學中滲透空間觀念,數形結合,對于提高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均有積極意義。本文基于小學數學課程內容,以“圖形的認識”相關內容為例,對觀念的滲透策略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觀念;圖形與幾何
1 分析課程知識
小學階段的幾何內容主要是一維圖形,即線性圖形,包括直線、射線、線段等等;還有二維與三維空間中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分別包括角、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等等。
首先,從線與角相關知識來看,學生需要接觸到測量和畫圖等內容,在面積相關知識中,會從長方形和正方形進行延伸,學習各種平面圖形,最終總結歸納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從這一角度來看,線性知識是小學生學習的最基礎幾何概念,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線性知識的特征和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要具備區別三者的基本能力之外,還要掌握測量三者位置關系的方法,充分把握相交、垂直、平行等概念知識。
其次,在平面圖形知識中,小學階段所接觸到的基本都是二維平面圖形,也是學習所有圖形的基本概念。課標中對相關要求進行了明確,如認識圖形特征,以及圖形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聯系生活實際來實現圖形與實物之間的轉換。
此外,在立體圖形的教學中,起初的二維圖形和三維圖形之間的轉換可以說是一個難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展開圖中去識別出原有圖形,這強調的是對其觀察、想象以及推理能力的培養。再從教材內容中看,教材逐漸地開始向發展學生空間觀念轉變,從認識最基本的圖形特征到二維平面圖形與三維空間的轉換,由具體到抽象,這都需要教師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加以支撐。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其從多種角度來理解和把握空間概念[1]。
2 把握教學主線
教師首先要從課程標準入手,把握教材中的相應空間觀念內容,確定知識主線設計教學活動。其次,教師要分清不同學段,學生對于圖形的識別和判斷能力,以此來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以便于學生清晰知識之間的邏輯性與關聯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對于圖形結合領域的知識認知水平歸納為了認識、理解、掌握、應用、體驗、探索等。從教材編排來看,圖形與幾何部分的知識內容均呈現螺旋上升式結構。僅以圖形的認識板塊為例,該部分知識的教學主線首先是由立體到平面,再回歸立體;從定性到定量,再到直觀探索特征;由直線到曲線;借助生活實例抽象概念知識,再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應用;以及由靜態到動態等等。無論哪一種規律,都體現著圖形與幾何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認知規律。而且,由一維到二維,再到三維空間的編排,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使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影響更加明顯,教師也只有抓住教學內容的主線,才能夠牢牢把握住教學內容,不脫離教學目標。
3 鼓勵動手操作
空間觀念的形成,除了教師講解,還必須要依托于實踐操作活動,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體會手腦結合,調動多方感官,才能夠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和鞏固。動手操作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圖形特征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夠激發其學習探究興趣,培養和鍛煉他們的相關能力。例如,在《軸對稱圖形》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讓學生觀看教材中的植物、動物、建筑物等,分析并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接著讓學生觀察手工蝴蝶制作過程的課件,并讓學生親自動手試一試,可以制作其他圖形,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而后經小組討論交流,明確這些圖形的共同特點,即均沿一條直線對折,且直線兩邊部分能夠完全重合,教師借此提出問題:如何證明它們能夠完全重合呢?引導學生沿對折線剪開,然后重疊觀察,最后教師對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進行總結[2]。
在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通過簡單地導入環節來銜接實踐活動,進而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到的圖形對稱,相比單一的觀察更要深刻,這也是進一步學習圖形平移變換運動的必要前提。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和空間觀念的起始階段,作為打好基礎的重要時期,該階段的數學教學必須要確保學生對幾何的完全認知。作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知識載體,圖形的認識中所涉及到的知識對于學生理解圖形變換和運動有著重要意義,教師應從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出發,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切實關注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耿騰飛.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4):67.
[2]夏幸華.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