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關鍵詞】 初中;音樂教學;民主教育;內涵;案例;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47—01
一、民主教育的內涵
筆者認為教師不應是知識的占據者,學生也不應是知識的空瓶子,知識也并非一場單向灌輸的機械過程。知識宛如一場交響樂,指揮家和演奏家都平等地參與樂曲本身,無指揮家(老師)則無章,無演奏家(學生)則無曲;知識又宛如一道美餐,師生共同品嘗,分享進食的感受和樂趣,教師不迫使學生口味和自己一致,而是允許學生對美食做出自己的評價。不論是交響樂還是美食,師生在平等的共享中,都能獲得知識與滿足。
民主教育正是這樣一種教育:其結構是自由、寬容、平等、創造精神下的“知識—教師—學生”關系;其核心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知識—教師—學生”關系中,知識并非與教師二位一體,而是教師與學生攜手共享的對象。多數情境下,教師是先知者,學生是后知者,但這不并影響知識面前師生的民主性——這是因為,學生所學的不應僅是機械的知識,更應學到如何學習知識的知識,即元知識:知識的生成、管理方法。而教師如果將這種元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則學生所獲得的僅僅是知識。這種元知識只能在民主教育中由教師調動學生主動思考來產生。
在民主課堂中,教師應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給予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權利。 可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要喚醒學生探尋知識的主動性。為此需構建自由、寬容、平等、創造的課堂氛圍,并在備課中為學生留一片可以主動探尋知識的廣袤而堅固的陸地;第二步是要根據學生的主動性把握課堂疑脈。雖然師生平等,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課堂的引導者。為完成這兩點,筆者的建議是“樹型備課”:備課并非線型而是樹型,這將給予一堂課許多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宛如運河,河渠是教師預設的(或由教師和學生現掘),水流的源頭卻是學生。“樹型備課”當以生為本,不可以書為本、以師為本脫離實際。“樹型備課”對教師的知識儲備、課堂駕馭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對教師的倒逼進步。
筆者認為有兩個公式:教師事實教授的知識=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學生事實主動探尋的知識;教師理應掌握的知識=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學生可能主動探尋的知識。而“樹型備課”的每一根樹枝都從學生可能主動探尋的知識長成。以下就筆者的課堂教學片段舉例言之。
二、教學實踐——以湘教版九年級下冊《山歌好比春江水》課堂導入為例
大屏幕上是姚貝娜、斯琴格日勒、李健、周杰倫和宋祖英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各種鏈接,形制頗似歌單。筆者:“今天咱們先來點首歌聽!大家想聽哪位歌星的?舉起小白板,寫下你喜歡的歌星名字。誰的名字出現最多,老師就聽誰的。”
小白板既是師生意見交流的途徑,也是生生之間信息互動的平臺。尤其圍圈上課時,學生對其他小白板的內容很好奇,同時也對自己的小白板被關注而感到開心。隨著學生舉起小白板的次數越來越多,自信勇敢地表達也越來越成為他們的常態。學生紛紛舉起小白板,選擇歌手李健的最多。
筆者:“在聽歌時,請在小白板上寫下能表達你感受的詞語。” 有學生寫下如“優美”的褒義詞,有學生寫下“汽笛”“厚重”等筆者沒有體會到的詞,還有一名學生寫下“無感”。而筆者的白板是“回音”。筆者:“我還沒講呢,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出現了。‘回音這個詞,是老師從歌詞‘這邊唱來那邊和中感受到的。這歌老師聽來也很優美,它的情感與民俗的確也厚重,但是‘汽笛的感覺老師還真沒體會到——你一定是個詩人,有自己的遠方!‘無感的答案很真誠,欣賞作品就是一個從無感到有感的過程。”
接下來播放這首歌的出處——電影《劉三姐》片斷。筆者:“聽完歌,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想問的問題。”音樂結束,課堂活躍起來,學生:“劉三姐是誰?”“劉三姐真是家里的老三嗎?”“電影里他們為什么唱來唱去?”一個個問題連珠帶炮似地襲向筆者。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筆者向學生講了劉三姐的故事及廣西民歌的特點,從而導入課堂的教唱環節。
在最早準備導入環節時,筆者是線性備課的——以播放劉三姐視頻并介紹作品背景作為導入。后來筆者逐漸形成了樹型備課、民主教育的思路(雖然為應對學生可能的提問需要做數倍于往常的功課),才發現只有尊重學生學習的權力,才是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踐行音樂民主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攜手步入美的殿堂,彼此分享音樂之韻味!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