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榮 高金花
【關鍵詞】 數學教學;提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
17—0175—01
課堂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然而傳統教學中,由于教師提問過于頻繁、設計的問題過于寬泛,或者提問時機不合理等原因,導致課堂提問沒有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可見,課堂提問是一種藝術。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對課堂提問藝術的研究,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重要作用。下面,筆者就課堂提問的技巧,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課堂提問要注重導向性
問題設計的導向性,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提問時還應該有目的性與意圖性。通常情況下,導向性明確的問題針對性也比較強,且極易讓學生抓到重點。
比如,教學“克和千克”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1.老師手上一共有兩袋糖果,請你們猜一猜哪一袋更重?2.那么這兩袋糖果的重量到底是多少呢?我們有沒有辦法知道?3.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面的標識的凈含量,我們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嗎?實際生活中,很多物品是沒有包裝袋的,比如課桌上擺放的蘋果,我們想要知道它的重量,應該怎么辦呢?通過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秤,如在水果店、超市、實驗室、菜市場等地見過不同的秤。與此同時,再通過這些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幾個問題是具有導向性的,目的是引出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不能太過于隨意,還需要充分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重量的能力)來展開提問,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提問的作用。
二、課堂提問要注重邏輯性
課堂提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因此,教師還應該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并且結合內容創設各種問題教學情境,并且注重設計的問題要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并且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領悟到知識。
比如,教學“元、角、分與小數”這一課的內容,教師可以創設購物情境:“同學們,今天教師將帶著大家一起去購物,但是今天的購物比較特別,是在教室完成的。現在請大家看一看幻燈片上面是什么(幻燈片上面展示一支鋼筆,并且寫著3元5角)?”學生:“是一支鋼筆。”教師:“很好,是多少錢一支呢?”學生回答:“3元5角。”教師繼續出示其他的物品,并提問。最后,教師設置開放性的問題:“同學們還有哪些想買的文具嗎?”學生將自己想買的文具一一說出,教師在黑板上寫出鋼筆的價格是3元5角,鉛筆的價格是5角,尺子的價格是1元2角等等。最后,教師繼續提問:“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價格還有沒有其他的寫法?”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這些物品的價格用元來表示。如,鋼筆的價格是3.5元,鉛筆的價格是0.5元,尺子的價格是1.2元。之后學生通過對比就明白了,還可用小數表示價格。可見,教師通過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程的學習,對于指導學生具有良好的效果,能促進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重點內容。
三、課堂提問要注重層次性
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時還應該注重問題的層次性,通過找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運用遷移的方法將教學內容與基礎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高效率地解決數學問題。
比如,教學“圖形中的規律”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假若教師給你三根一樣長的小木棒,你可以擺成什么樣的封閉圖形呢?”然后出示課件,之后教師繼續提問:“像這樣擺出小棒,擺2個三角形,擺10個三角形,或者是擺n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木棒呢?這里的n表示什么?”學生回答:“n表示的是三角形的個數。”教師:“剛才我們是用6根小木棒擺了2個三角形,現在讓我們來思考怎么樣用5根小木棒擺2個三角形,你能擺出來嗎?”待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繼續提問:“為什么擺兩個正三角形可以節省1根小木棒?按照這樣的方法,擺10個三角形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木棒?”這時候學生列出表格,擺1個三角形需要3根小木棒,擺2個三角形需要5根小木棒,擺3個三角形需要7根小木棒......最后得出擺10個三角形需要的小木棒根數。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出其中的規律。這樣,課堂學習的內容在教師具有層次性的提問下就變得更加簡單,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教學效率事半功倍。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