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雙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虛擬化的發展,教育信息化對傳統教育的思想及觀念引發了巨大變革。本文簡述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內涵,主要闡述了教育信息化對傳統教育教育及觀念的影響,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影響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8年4月,教育部出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是繼2012年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6年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之后,我國又一次在全國層面出臺的綜合性教育信息化規劃文件。對于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寄予厚望。
二、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教育信息化”這一術語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關于它的內涵,我國不同的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論述,但教育信息化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概念。南國農認為:“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普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開發教育資源 ,優化教育過程 ,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余勝泉則從生態地角度看待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生態的核心價值是促進人的發展,也就是老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人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切本源,在信息化實施和進化的過程中,要圍繞一切有利于促進人的信息化的發展來展開,需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點。”何克抗認為:“信息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和教育、教學部門的普遍應用與推廣。”
綜上所述,盡管不同的學者對教育信息化有不同的界定,我們依舊可以從其中發現其相似之處:都是運用信息技術去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我國傳統的教育則是通過班級授課制,以課本為基準,向學生傳授知識,完成教學目標。
三、教育信息化對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我國的傳統教學思想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老師教學的主體地位;以美國為例的國家則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出現,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教育思想,“教”與“學”并重的思想逐漸被大家所接受。
(一)教學觀念上的轉變
無論是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以教師為中心”所存在的“重教輕學”,還是國外的教育思想“以學生為中心”所存在的“重學輕教”,以“B-learning”為標志的混合式教學思想是取二者之所長,并從中對二者進行進一步的改進與發展。
混合式學習日益普及,它通過“傳統面授”和“E-learning”這兩種教與學方式之間的優勢互補來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目的。它強調“有意義傳遞——主導下的探究相結合”的觀念,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作用。
(二)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在傳統教育教學時,唯一的評價標準是考試,正所謂“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導致了分數至上,一切以分數來評判學生的好壞這一現象,信息技術下的教育評價不再只是看學生的成績,而是可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等多元方式,根據一系列數據的反饋,整合、歸納、總結學生學習的情況,從而對學生進行更科學、更全面的評價,同時也不再只是師生互評,而是綜合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多個角度、多方面的評價。
(三)教學內容的整合
教育信息化改變了教學內容單一,依賴于教材的情況,不再只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而是重視教育內容的開放性,將教材為主,并帶有相關網站、資源庫、案例等網絡上豐富的信息知識資源整合在一起,學生可以通過多元化的知識來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教育信息化對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一)對社會的影響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一直聚焦于優質社會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社會教育公平。想要實現社會教育公平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是要讓貧窮落后地區兒童、少數民族兒童、特殊兒童能夠享受到優質的的教育資源。信息技術突破了時空界限,打破了傳統教育無法解決的城鄉教育不平等的局面,為不同階段的學習者提供多元化和多層次的優質教育資源,并解決后發地區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另一方面,教學信息化改變了人們以往所認為的學習指的是學校教育,通過教育信息化進入2.0的實施,不只是學生、教師以及社會上的每一個學習者都可以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滿足個性化學習要求,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二)對教師觀的影響
傳統的教師觀的核心是“兩個中心”,即教師是知識的中心,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師以知識的擁有者而處于中心地位,是絕對的知識權威,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教學雙方,教師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和中心,在課堂上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則作為接收者,對教師講授的知識進行接受、記憶、和再現。但由于在大班授課制下,教師教授的知識,因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不能夠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出現了“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現象。教育信息化則是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觀念已經逐步轉變為了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而教師則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
(三)對教學觀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學生則在座位上被動盲目的接受知識。現如今,教學不只是老師教,學生學,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通過師生交流、合作、討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觀點從而對知識有不同側重點的理解,進而求得新的發展,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師生之間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五、總結
教育信息化引發了傳統教育思想和觀念的巨大變革,對促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但教育信息化所面臨的已知與未知的挑戰也諸多,這就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實施需要有不斷完善的體制結構與措施,成為教育現代化的最強有力的支撐,在教育這條路上,教育信息化將一直與之同行。
【參考文獻】
[1] 吳旻瑜, 武曉菲. 教育信息化2.0的時代邏輯*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一[J]. 遠程教育雜志, 2018, 第36卷(4):4-10.
[2]南國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個理論和實際問題(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2,第23卷(11): 3-6.
[3]余勝泉.教育信息化進入深水區[J].中國遠程教育,2005,(22): 60-62.
[4]何克抗著.論教育信息化發展新階段[M].2016.
[5]花合秋.傳統教育思想對信息化教育的影響分析及建議[J].人文之友,2018,(12): 52.
[6]胡欽太.融合與創新——教育信息化理論發展[M].2017.
[7]雷朝滋.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新征程 [J]. 人民教育, 2019, (2):40-43.
[8]吳爽.教育信息化引發的教育變革[J].教育,2017,(19): 70.
[9]彭小容.淺談教育信息化對傳統教育的影響[A].社會發展論叢(第一卷)[C],2018.
[10]任友群,馮仰存,鄭旭東.融合創新,智能引領,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時代 *[J].中國電化教育,2018,(1): 7-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