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鏈
【摘 要】高校輔導員肩負學生日常行為教育和管理的職責,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其思政教育工作能力影響學生政治覺悟和素養。本文分析高職院校輔導員在思政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提升高職院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能力
2016年12月7-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這表明,高校的任務之一是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校輔導員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實施者,這支隊伍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將影響人才輸出質量。因此,在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背景下,加強輔導員隊伍職業能力素質,特別是思政工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一、現階段高職院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落地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輔導員專業背景制約其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教思政〔2014〕2號)(簡稱《標準》)對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特征做了明確規定: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即需要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2]。目前高校輔導員學科背景各式各樣,多數不具備《標準》中涉及的學科基礎知識,不能充分遵循思政教育工作規律,把握學生思想特點,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開展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輔導員流動性高影響其持續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思政教育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工作,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員在新生入學時,應對學生思政教育有自己初步的工作設想和教育計劃,并能在工作中恰當引導、感化學生。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面臨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輔導員隊伍流動性較高,部分學生在大學三年的時間里,被更換多個輔導員。頻繁的調換,讓學生較難快速適應老師的教育管理方式,無形中增加師生之間的隔閡感。此外,每一任輔導員思政教育方式多少帶有個人主觀意識,在教育內容的安排、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性,不可避免出現教育內容斷層或重復現象,這些因素影響思政教育工作持續開展。
(三)輔導員信息素質阻礙其順利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思政教育必然成為當前及未來思政工作的重點領域,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陣地已由傳統、單一的線下教育陣地逐漸演變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這無疑給輔導員開展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時帶來新的挑戰,如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呈現出新特點,輔導員能否抓住學生的新特點創新工作內容與方式,利用好新載體、新領域;又如新媒體傳播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復雜性等特點,輔導員能否有效把控網絡話語權,科學監管網絡環境。現在部分高職院校輔導員能把握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利用自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多數輔導員沒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利用自媒體平臺時只停留在信息的“復制轉發”上,較少主動制作符合學生需求的“網絡營養思想套餐”。另外,不少輔導員網絡輿情監管意識較為薄弱,平時未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表達合理訴求和辨別網絡謠言,導致部分學生利用網絡隨意散布、轉發一些未經證實的事件,引發網絡輿情事件。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嚴格把控崗位準入門檻,保證隊伍整體素質
良好專業素養和知識儲備是考察輔導員是否具備崗位勝任力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它的養成需要接受系統的專業學習和經驗積累。因此招聘時需要嚴格把控準入門檻,限定選聘專業范圍。輔導員擁有跟學生工作息息相關的專業知識,尤其是擁有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及知識、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等,會讓其在工作中得心應手,思政教育工作成效也更明顯。
(二)健全職業發展獎勵機制,有效提升職業認同感
高職院校輔導員普遍存在職業認同感低,流動性高的現象,原因可能有:一是工作壓力大但收入不理想;二是缺乏職業發展途徑,發展受阻。針對這一現象,校方應切實為輔導員提供有利的扶持政策、良好的工作環境,保障輔導員工作順利開展;嚴格按照教育部規定配足輔導員隊伍人數,減輕工作強度和壓力,留有時間給輔導員謀劃自身發展,提升自身學歷或科研水平。同時,校方可依據《標準》中輔導員崗位職責、性質,設計本校輔導員隊伍職業發展機制及評價、晉升體系;在職稱評定、工作薪酬、編制等問題上,充分考慮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和職業特點[3]。這樣可以充分調動高校輔導員工作積極性,讓他們更加熱愛高校學生工作,增強工作幸福感,從而提升職業認同感。
(三)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積極提升信息素質
在新媒體時代,輔導員首先要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積極革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和轉移工作方向,既不放棄傳統線下教育陣地,也不排斥線上(網絡)教育陣地,線上線下兩陣地同時抓。其次,輔導員應主動提升信息素質,積極學習新媒體使用方法,合理利用新媒體各類平臺開放性、便捷性和即時性的特點,搭建一個屬于自己(校方)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場所,將學校動態和思政熱點等內容發布在平臺上,讓學生即時掌握校園新資訊,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到日常學習和生活[4]。在教育內容上,利用微語錄、微視頻、漫畫等符合年輕人閱讀習慣的方式進行教育,力求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5]。最后,輔導員應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素養,遵守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教會學生辨別網絡謠言的基本技巧,正確使用網絡各式新媒體。
三、結語
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既需要輔導員順應時代新要求,積極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又需要各高校積極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持,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為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教育部.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通知[EB/OL].[2014-04-14].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4/content_2658616.htm
[3]曾良仔,饒先發.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基于大思政視角[J].才智,2017,168-169.
[4]陳美霖.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思政工作路徑的拓展[J].智庫時代,2018,12-13.
[5]金惠怡.論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思政工作路徑的拓展[J].科技資訊,2018(3),204-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