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云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構建更能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的模式,鼓勵學生與教師或者同學之間產生良好互動,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文章從巧妙設計問題、創設趣味情境、優化演示實驗三方面,對構建互動討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物理知識水平進行探討。
關鍵詞:互動討論;初中物理;探究能力;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421;G63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1-0050-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要探索出更高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多方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通過構建互動討論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更充分的自由探究空間,提高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物理知識水平。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構建互動討論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展開互動討論,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者作用,詳細研究初中生的思維習慣和實際物理知識水平,并設計出更巧妙的問題來讓學生發現物理學科中的神奇現象,進而激發他們的討論、探究熱情。同時,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制造懸念,讓學生意識到參與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從而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引發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
例如,在教學“浮力”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將雞蛋放置于清水中,再逐漸往清水中添加精鹽”的實驗,讓學生觀察雞蛋在水中的沉浮變化。學生依照該實驗會很清晰地意識到本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而在腦海中對“浮力”有一定的具象化認知。這時,學生之間會基于生活經驗和課本對浮力的定義、描述等,就“如何進行浮力測量”展開一系列討論與交流,并設計出測定浮力實驗的方法加以實施。而且學生相互交流時,會對本實驗中存在的紕漏有更敏銳的感知,繼而大家共同完善實驗方案,設計出更科學合理的浮力測定實驗方案,驗證課本上的浮力計算公式。
初中生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對很多物理原理和專有名詞等都不熟悉。為了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對物理學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教師應當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嘗試構建趣味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物理情境中展開對知識的探究。在設計情境時,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以初中生平時就能接觸的各種實物作為情境關鍵要素,用情境帶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互動討論。這樣,能讓學生將注意力從情境中轉移到物理知識的探究上,有效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聲現象”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音色”有更直觀的認知,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動畫短片,讓學生對“音色究竟是什么”進行探究。學生在觀看動畫短片的時候,會很自然地將情緒導入到動畫短片背景中,自己仿佛也置身于動畫情節中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然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與動畫短片對應的音頻,學生會很輕松地辨別出音頻中不同角色的聲音。學生可能平時不會注意這種習以為常的現象,但是經過教師的點撥,他們就會對此現象產生興趣,并針對這一實驗進行討論交流。經過互動討論后,學生會意識到:這種具備辨識度的聲音特性就是所謂的“音色”。
物理是一門與實驗息息相關的學科,要想讓學生對這些基礎物理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知,教師就應當不斷優化物理實驗過程,給予學生更近距離觀察物理實驗過程的機會。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行觀察并總結物理現象發生特征以及造成該現象的原因。通過神奇的物理演示實驗,學生往往會對物理學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積極參與到演示實驗現象的討論中。而且,在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溝通互動中,學生會說出自己在演示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猜想等。
例如,在教學“溫度與蒸發的關系”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做一個物理實驗:在兩個容積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倒入溫度不同的純凈水,接著將兩個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鐵塊放置于兩個燒杯中,再將兩個鐵塊同時從兩個燒杯中撈出,讓學生觀察哪一個鐵塊上的水分蒸發更快。通過該演示實驗,學生會很自然地展開猜想,并與其他同學討論影響液體蒸發速度的因素是什么?有的學生還會基于本實驗進一步提出猜想:環境溫度與液體溫度哪一個對液體蒸發速度影響更大?基于這個猜想,學生會分為兩個小組展開激烈討論,并分別依照自己所支持的猜想進行辯論。在該演示實驗的啟發下,學生對于“蒸發可以提高液體溫度”的物理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從巧妙設計問題、創設趣味情境、優化演示實驗三方面入手,構建互動討論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物理知識水平。教師還要創造更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上充分討論交流,及時提出疑惑并主動將自己學習物理知識的感悟分享給其他同學,從而共同進步,達到全面提高物理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少華.新課標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討論教學法研究[J].數理化學習,2013(11).
[2]黃靈萬.構建“生活化”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J].中學物理,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