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樹立改革創新意識首先要求增強改革創新的責任感;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 需要樹立敢于突破陳規的意識;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 必須樹立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
【關鍵詞】改革創新? 生力軍? 自覺意識
前不久,本人作為某高校教師能力比賽的評委有幸聽到了很好的一堂課,《做改革創新生力軍》,教師講課深入淺出、行云流水,學生聽課如癡如醉、受益匪淺,本人對于如何教會如今的大學生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激發創新創造的熱情,增強創新創造的能力本領,從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行為上達到高度統一,做好改革創新生力軍,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根據教師的介紹,我得知學生們在之前的課程中,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整體思路,已經了解到了中國精神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也了解了為什么要弘揚中國精神。而關于怎么做,怎樣弘揚中國精神,他們已經對做忠誠愛國者進行了深刻的學習,我們聽的這次課則仍然針對“怎么做”來講如何做改革創新生力軍。那么,該怎樣教才能讓同學們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呢?這堂課給出了答案。
課中,他們從上次課給大家布置的拍攝的一個微電影開始,第二小組同學展示了他們的微電影——專利天使。他們對電影中原型主人公張茹的事跡進行改編,拍攝這個微電影,主要想結合自身的專業,把醫護領域的創新創造更生動地呈現出來,在拍攝的過程中,他們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張茹就是他們的創新榜樣,同學們由衷的對她感到佩服,為病人為護理行業做出這樣的貢獻而感到驕傲!當然他們在拍攝的過程中有許多困惑,首先是作為大一的新生,在校期間還沒有完全接觸全部課程。那么這時候他們要怎樣做才能把創新創造意識培養起來呢?同時他們也想知道,在校期間怎樣才能鍛煉自己創新創造的能力。所以特別希望這節課能夠在老師這里得到解惑和指點。通過同學的講述和平臺上大家的互動,我發現大家的問題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改革創新的培養意識不太清楚,二是在校期間不知從哪些方面來增強創新創造的能力本領。
接下來從“講好中國故事”的主人公,湘籍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黎秀芳將軍的護理工作經歷來看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是如何譜寫改革創新的青春之歌的,通過這種方式教會大家如何做改革創新生力軍。
一、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要求增強改革創新的責任感
湘潭黎氏是湖南著名的文化世家。黎秀芳出生1917年,她5歲那年,她的生母和第一位繼母以及她的大弟弟等3位親人五年之內因缺乏科學的醫護相繼去世。而當時的中國也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她在目睹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后,逐漸樹立起“立志成才,改變中華民族屈辱歷史”的遠大抱負。選擇了“學醫救國”的理想之路,投身護理事業,矢志成為中國的南丁格爾。1936年,黎秀芳在“學習救國”的理想抱負下,沒有服從父親要她學法律或新聞的安排,而是考取了國立南京中央高級護士學校。但是,不到一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還在護校的黎秀芳就積極參與了救治前線傷病員的行動。當她隨學校向貴陽、武漢撤退遷移時,意外地在長沙湘雅醫學院聽到了共產黨人吳玉章給流亡學生的抗日報告。吳玉章在報告中號召大家:青年是國家的希望,要做拯救中華的先鋒!到西北去,保衛和建設國家的大后方!黎秀芳聽后激動不已。她和其他熱血青年一起簽名,奔赴西北。
1941年12月,黎秀芳她們終于踏上了蘭州的土地。當時的蘭州,為解決護理人員奇缺的現狀,決定開辦西北第一所公立護士學校——蘭州中央醫院附設高級護士學校。從此,她從一名護士開始了向一名護理教育者的轉變,但是由于戰局緊張、經費奇缺,黎秀芳親身參與到學校籌建的工作中,她挖土、挑水、和泥,和同事們一起把一排排簡陋的平房維修整理后就地利用;沒有教材,她們就根據自己的體會動手編寫教材。
由此引出黎秀芳將軍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因為有著滿腔熱血和報國壯志,所以她對于護理事業的開創有著崇高的使命感。沒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難支撐人們克服和戰勝改革創新過程中的艱難曲折。在時代大潮中,有人選擇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隨波逐流,有人則意氣風發、拼搏進取。黎秀芳則是后者,她有著滿腔熱血,有著“以身報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樹立改革創新意識,首先要求增強改革創新的責任感。
二、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需要樹立敢于突破陳規的意識
蘭州解放后,解放軍接管了黎秀芳所在醫院,更名為西北軍區第一陸軍醫院,黎秀芳被留下來繼續擔任護士學校的校長。她在護理工作中,教育護士,要把護理工作當作藝術品一樣操作護理。
當時,護理工作中的錯漏十分嚴重。為了完善《護理工作規范》,黎秀芳就自己當做病人,深入病房,想近距離接觸病人、病人家屬和值班護士,親自體驗病人的需求。她住進病房的第一天,就發生了這樣一幕(錄相)..這個護士的行為讓黎秀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黎秀芳就提出了“四輕”:值班護士要“走路輕、說話輕、開關門輕、操作輕”,同時,她還發現了病情較重的病人和較輕的病人不能安置在一個病房,所以提出了三級護理。同樣,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反復論證實踐,她還創造性地提出了 “三查七對”、“對抄勾對”等護理操作規程,開創了我國科學護理的先河。在我國護理界沿用至今。
對于黎秀芳是如何創新創造了“四輕”、“三級護理”“三查七對、對抄勾對等護理操作規范的問題,學生回復“她是在真實的護理工作實踐中探索思考而得來的創新。”同學們都在用心去感受故事內容。黎秀芳親自與病人同住,切身感受病人之需,通過以身實踐探查護理工作的局限與錯漏,在當時無疑是打破陳規的舉動,是讓人驚嘆的。但也正因如此,她才能不斷地對護理工作進行改革創新,不斷完善護理事業。所以,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還需要樹立敢于突破陳規的意識。這是大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創新創造的重要前提。要創新,就要有凡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敢于質疑現有的定論,敢于大膽突破陳規甚至常規,敢于大膽探索嘗試,善于觀察發現、思考批判,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三、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必須樹立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
1946年,學校特派黎秀芳赴北京協和醫學院進修深造,在學習期間,她第一次提出把護理和普及營養學相結合的新思路,并撰寫了《怎樣普及營養學知識》的學術論文,論文發表后黎秀芳收獲了500美元的稿酬,她把500美元全部帶回蘭州,用它建起了西北第一個營養實驗室。腎病飲食、糖尿病飲食、高蛋白膳食、嬰兒人工乳紛紛從這里配制出來。營養課也成為學生很喜歡的課程。從協和醫學院歸來的黎秀芳,大膽革新,最終開創了西北護理事業的四個“第一”,即:編寫了西北第一部護理教育正規教材,申請成為西北第一位國際護士會永久會員,培養出西北第一批護理骨干隊伍,建立了西北第一個營養實驗室。
黎秀芳是依靠什么開創了四個“第一”的呢?無疑,她是經過不斷的學習及總結,結合了在臨床上所看到的實際情況及與病人的溝通相處,最后進行研究及創新,才開創了四個第一。因為有改革創興的意識,所以運用了突破陳規的方式,深入臨床,親身與病人相處。那我們再想一想,第一部、第一位、第一批、第一個,這些關鍵詞是不是都說明了之前從未有人做過?沒有人做過,那黎秀芳所開創的四個“第一”是不是意味著未知領域?
所以說,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還必須樹立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青年不僅要知道“路漫漫其修遠兮,更需要“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氣和信心。青年應是常為新,敢創造的,理當銳意創新創造,不等待,不觀望,不懈怠,勇做創新的生力軍。
通過對黎秀芳將軍事跡的了解,我們應該深刻地明白了:做改革創新的生力軍,必須要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樹立改革創新意識,首先要求增強改革創新的責任感,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需要樹立敢于突破陳規的意識,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必須樹立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三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金文國,王以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困境與實施路徑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9,(10).
[2]張曉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路徑選擇[J],中國高校科技,2018,(4).
[3]王占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改革的整體構想[J].中國高教研究,2015,(7).
作者簡介:賀亮明(1964-),女,漢族,湘鄉人,本科學歷,碩士學位,教授職稱,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館長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為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