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天麗 張林
摘要:建構主義是一種有關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本文以建構主義為基礎,對當前小學教育的三個環節進行了討論,并對當前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給與一定的評價與建議。
關鍵詞:建構主義 小學教育 學習
前言: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小學教育是我們較早接觸到的一種教育,因而,小學教育對我們也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在我們目前的小學教育中,仍然缺乏素質教育,學校更多的在一味的強調分數,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更需要的是快樂的學習,而不僅僅是為了家長和學校眼中的分數。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種學習方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應處于一種輔助的地位。建構主義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皮亞杰。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的知識結構,并以此為基礎教授學生新的知識,從而使新知識能夠較快的和學生的原有知識相結合。
針對目前小學教育中存在的瑕疵,本文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在上課,布置課余作業等教學環節中初步探討了其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一、備課環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首先做到了解學生,只有做到了充分了解學生,才能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做到主動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了解學生也不僅僅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認知水平也是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銜接與轉換。最后教師要詳細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有對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有了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從而為課上新知識的講解做好準備。
二、上課環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和知識應用都具有情境性。首先,在一節課的開始階段的課堂導入時,要充分結合之前的課程和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對新知識進行導入,要讓學生們對新知識感到“親切”,最起碼不要使學生和知識產生距離感。雖然,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是理論性的知識,但是學生們所學的知識也與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和知識有關的情景,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意義。教學中,知識結構的建立不是教師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而是按知識內容的邏輯結構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回憶原有的知識,自主建構形成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們體會到學習情景中的樂趣,他們才會愿意學習,才能學好習。在兒童們學習新知識前,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否對新知識感興趣,我們只有通過創設情境,讓同學們感覺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又不是很難,才會慢慢燃起同學們對學習的興趣,試問誰又會對一個自己都覺得很難的事感興趣呢?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給予學生一定的刺激,讓他們覺得知識不難,這樣才有產生興趣的希望。
三、課后環節
在一節課的學習結束后,要讓學生好好去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鞏固知識的方法其實有很多,不僅僅只有反復練習這一種方法,還可以讓學生們通過親自體驗知識,驗證知識來學習。當然,這里也并不反對通過反復練習的方法來鞏固知識,只是反復練習容易讓人產生厭倦情緒,會對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或復習任務時應充分考慮這一點,教師應動讓學生只有通過各種學習方法的結合使用,才能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
而在現實中,實際的情況與以上所說相去甚遠,據筆者調查,如今小學生的作業量仍然很大,而且有很大比例的作業都是每天反復發熱抄寫,我覺得這是很沒有必要的。而且,現在小學生的作業也絕非僅僅是老師所留的作業那么簡單,家長為了追求孩子較高的考試成績,往往還會再額外為學生們布置作業,這導致小學生們每天放學回家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寫作業中度過。這些年一直被人們反復提及的為學生減負,我覺得如今做的很不好,首先減負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縮減孩子們的上課時間,我覺得那是在為學校減負,而非學生。減負應該是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作業,為孩子們留出時間,讓他們去親近大自然,去和小朋友們去玩,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小學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是一個個沒有靈氣的熟練做題工。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多多向發達國家學習,例如:英國的小學語文教育相比我國要靈活的多。他們沒有固定的課本,作業也往往是讀一些當代小說,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更加人性化,而我國的教育卻更加強調背,練這實在是不應該的。
結語: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學習者主動去構建一個知識結構的過程,那么,學習者獲得知識的多少主要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應是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愿意主動去建構知識,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出一個優秀教育者的作用,為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只有讓學生們愛學習,愿意去學習,那樣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