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6-181-01
摘 要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一支優績優能的人才隊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人力資源。隨著我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創新型和創業型人才則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重中之重。我市始終秉承著不求人才為我所有,但求人才為我所用的理念,為我市本土企業的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 創新創業人才 現狀 管理策略
在現今的社會中,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提高人才的創新和創業能力,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儲備,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立足于揚中實際,對縣域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養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并提出了適合縣域集聚創新創業人才長效機制的路徑。
一、我市創新創業人才現狀
作為江中小島,揚中資源與市場兩頭都在外,從“鄉土人才”到“高端人才引進”,從“供銷員經濟”到“技術員經濟”,從“鄉鎮企業、小作坊”到“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在人才工作的實踐中,我市始終秉承著不求人才為我所有,但求人才為我所用的政產學研合作理念,這個理念支撐了我市本土企業的高速發展,也支撐了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截止目前,我市共引進國家“千人計劃”26人,省“雙創計劃”78人,戰略性新興產業“雙創團隊”1個,入選省“雙創”高技能人才計劃1人,鎮江“金山英才”高技能人才計劃9人,獲評“國家友誼獎”1人,國家外專首席專家項目1人,以上人才和團隊的引進,為全市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撐。
二、我市制約雙創人才發展的因素
一是信息獲取渠道單一,溝通交流機會少。高校院所與企業間溝通交流機制不完善,雙方交流了解的機會不多,況且我市具備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企業總體不多,部分企業積極性不高,也導致雙方溝通交流不暢,政產學研合作困難。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高新產品規模小。有些可以轉化的成果,因其專業不是我市優勢產業,難以在本地實現轉化。有些企業受資金、場地和市場等因素制約,已擁有的專利成果短期內難以實現產業化,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較低,產品規模偏小,企業整體核心競爭力不強。
三是合作機制比較單調,合作模式創新少。目前的產學研合作主要是購買技術成果、解決技術難題、合作實施政府科技項目等,共建研發機構、創立創新聯盟、組織前瞻性研究等方面較少,有些產學研合作僅停留在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的個人行為上,普遍存在著成果擱置現象,產業化水平比較低。
四是政策優勢不夠,人才吸引力不強。我市目前的人才政策與周邊地區相比相形見絀,扶持力度對人才吸附力嚴重不足。人才是“候鳥”,哪里的環境適宜就往哪里聚。縣域“硬環境”缺乏競爭力,如“軟環境”再得不到優化提高,將進一步加劇人才的“引、培、留”問題。
三、對引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開啟互聯網+引才模式。開發一體化人才引進信息平臺和人才APP,集人才項目申報、人才供需對接、信息統計分析、政策宣傳等功能于一體,所有線下業務全部搬上線,并與相關網站無縫對接,做到全市統一、上下貫通、左右聯接、高效協調。
二是招“精”引“尖”與產業發展兼顧。一方面注重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等高精尖人才項目的引進,用好高端人才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人脈,培育龍頭型項目,另一方面加大對小企業、小園區相關人才項目的承接力度,培育帶動新興產業的成長。
三是打造柔性引才新天地。人才的引進形式不拘泥于“剛性”,也可采取柔性引才的策略,如聘請“候鳥式”顧問,“星期日”工程師、“假日教授”等高層次雙創人才,“不求我有,但求我用”,以補齊特殊性人才缺乏的短板。
四是注重對海歸人才的開發。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的留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在國外汲取和積累了很多國際性的創新創業的先進理念,各級政府可以建立符合市場規律和通過市場化運作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服務體系,吸引和促成海歸人才回國后順利進行創新創業。
五是引人才和優環境并舉。新常態下,要更多地通過放開市場準入、增加市場主體,減少政府審批,實施普惠性稅收政策等方式,釋放創業活力,激發創新動力。通過政府引導基金、孵化器或創業基地、科研資助、應用推廣示范、為創新創業提供保險、組建基礎研發機構等多種方式支持企業創新活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與時俱進開發互聯網+引才思維,開發一體化的互聯網引才平臺;要把招雙創人才與產業發展兼顧起來,堅持“抓大不忘小”;通過建立柔性引才機制,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注重加強對海歸人才的管理,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多形式并舉營造優越的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馬莉.江蘇省創新創業人才現狀及管理策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6(1):231-233.
[2]張華.人才國際化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流動機制研究--以江蘇實踐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124-127.
[3]楊月坤.海歸人才創新創業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常州市為例[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