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民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是農村弱勢群體自發成立的互助合作組織,與農戶關系密切,具有天然的益貧性,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貴州省開展精準扶貧開發工作的大背景,從畢節市合作社發展現狀入手,分析合作社與精準扶貧的內在邏輯關系,結果顯示,畢節市合作社在參與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空殼社”嚴重、內部分配不均衡、益貧性不足等問題。政府應通過加強思想引導、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完善分配機制等措施促進農民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
[關鍵詞]合作社;精準扶貧;畢節市
[中圖分類號]F321.42[文獻標識碼]A
1 畢節市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
畢節市合作社在各級部門的扶持下取得了飛速發展,從2011年底的1401個發展到2017年中旬的10383個,近幾年平均年增長率接近50%,2016年增長率更是超過60%,入社成員33.5萬人,輻射農戶43.6萬戶,農產品銷售總值達89.3億元,類型包括肉牛養殖基地、蔬菜育苗中心、蔬菜大棚和大田基地、中藥材和經果林基地等。
2 畢節市農民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現狀
貴州省畢節市地處烏蒙山區腹地,是我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76元,目前仍有貧困人口92.43萬人,扶貧工作任務艱巨。畢節市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出臺了《畢節市“農業產業培育扶貧攻堅”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規,明確要求加大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能人大戶的培育,在每個貧困村建立一個以上的合作社。市財政還每年拿出4000萬元,專項用于合作社獎勵補助,各縣區也按照比例安排了相應的配套獎補資金。
2.1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2015年起畢節市政府與恒大集團開展政企合作,先后投入資金110億用于產業扶貧。結合當地實際,發展蔬菜、肉牛、中藥材和經果林等多種類型的合作社,多渠道、多形式的參與精準扶貧,引進43家上下游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逐步提高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比例,目前平均每個貧困村2個以上,帶動貧困戶11.54戶。
2.2 多種途徑促進農民增收
目前合作社的運營更多借鑒企業的股份制模式,一般采取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原則,并依據出資金額的不同獲得相應的股份分紅。畢節市因地制宜提出了多元化的入股方式,提高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的比例。貧困農戶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入股、資金入股和勞動力入股3種方式加入合作社,參與合作社管理,并獲得相應的合作社福利。
2.3 為貧困農戶提供就業崗位
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就業崗位,為貧困農戶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作為農戶自發成立的互助合作組織,合作社一經成立就可以為貧困農戶提供道路、廣場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崗位,這些崗位獲得的報酬貧困農戶可以按照一定的比率(高出實際金額)折算成合作社的入股資金,也可以直接以現金形式發放。此外,合作社還不定期組織農戶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增加農戶自身價值,提高農戶就業能力。
3 畢節市農民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3.1 合作社益貧能力有限
近幾年畢節市合作社發展迅猛,數量和類型明顯增加。但從合作社實際運營現狀來看,普遍處于發展發初級階段:基礎設施薄弱、融資困難、管理粗放、市場競爭能力差。初級階段的合作社必然更多的考慮運營效率,想方設法的保障自身運營,無暇顧及貧困農戶的利益和生計問題,因此其惠及貧困農戶的能力大打折扣。有些合作社甚至故意提高最低入股金額,直接把貧困農戶排斥在外,使得合作社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無法發揮。
3.2 合作社內部利潤分配不均
根據實際出資比例的不同,合作社內部一般分為:合作社理事、核心社員、普通社員和貧困農戶。畢節市合作社普遍存在“內部控制”現象,利潤分配嚴重失衡。合作社中的大戶利用其職務和影響力,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治理機構,大多數可分配盈余都以股息分紅形式主要分配給了核心成員。貧困農戶生計困難,沒有太多資金入股合作社,在合作社中所占比例較低,被排斥在合作社外圍圈層,無法參與經營管理,也很難在合作社發展中共享合作收益,只能獲得少量的二次返利。這嚴重打擊了貧困農戶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降低合作社的扶貧效力。
3.3 扶貧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空殼社”嚴重
畢節市政府通過政企合作、財政補貼、政策保障等多種方式扶持合作社發展,合作社的成立門檻相對較低,扶貧資金的審核標準也相對較為寬松,后期監管力度不足。這就導致了大量的“掛牌社”和“空殼社”,一部分人通過注冊成立合作社的辦法來套取政府的扶貧資金,資金到手后很快被個人挪為他用,合作社并未實際運營,貧困農戶也未能從扶貧資金中獲得任何好處。
4 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4.1 政府引導合作社積極參與精準扶貧
畢節市處于連片貧困地區,思想覺悟比偏低,很多貧困農戶對于合作社和精準扶貧知之甚少,對于加入合作社持觀望態度。對此,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闡述合作社與精準扶貧的內在邏輯關系,強調其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優勢和作用,讓更多的貧困農戶了解合作社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讓更多貧困農戶通過加入合作社擺脫貧困。另一方面,對于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合作社給予更多的獎勵補助,提高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對于故意提高入社門檻,排斥貧困農戶的合作社采取懲罰措施。
4.2 加強監管力度,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
政府的扶貧資金應該專款專用,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而“空殼社”的出現,使扶貧資金失去了意義,成為了某此人牟利的手段。因此,政府今后應加大對扶持資金的監管力度,設立專門的扶貧資金問責制度,設立不同等級的考核標準,定期對各合作社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相應的獎懲措施,確保扶貧資金真正用于幫助貧困農戶脫貧,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
4.3 完善股份分配機制,確保貧困農戶收益
貧困農戶通過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多種方式入股合作社,可以為合作社發展融得資金,貧困農戶也能從中獲得合作社福利,一舉兩得。但股份制運營容易助長霸權行為,致使合作社的日常管理由出資金額多的幾個大戶決定,貧困農戶很難參與合作社的運營。為此,合作社需建立完善的股份分配機制:一方面對社員持有最高股份比例進行限制,避免出現合作社內部“一股”獨大的問題,讓所有社員都有機會參與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強化合作社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提高生產和銷售環節的扶貧力度,為貧困農戶提供無償生產資料、免費技術培訓和待遇優厚的務工崗位,彌補貧困農戶出資少,股份分紅低的問題,激發其生產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柏振忠,李亮.武陵山片區合作社助力精準扶貧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5):160-164.
[2] 李如春,陳紹軍.合作社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6(01):69-82.
[3] 廖文梅,曹國慶,孔凡斌.合作社助力于產業化精準扶貧的創新模式研究—以江西省石城縣為例[J].農業考古,2016(06):263-267.
[4] 趙曉峰,邢成舉.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機制構建: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6(04):23-29+110.
[5] 郭新平,趙瑞寧.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的運行方式—基于山西省L縣Y鄉的實證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31-37.
[6] 李想.合作社扶貧參與行為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50-58.
[7] 李想,陳宏偉,蔣寧.合作社產業扶貧參與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01):1-6.
[收稿日期]2018-11-23
[作者簡介]倪興(1982—),男,回族,江蘇南通人,大學本科,貴州財經大學工商學院MBA學員。
倪 興:畢節市農民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現狀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