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各科的基本,也是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基礎。小學階段是學習的初始階段,奠定好語文的基礎至關重要,影響學生對其他科目的理解和學習。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探究,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及興趣愛好,積極改變和創新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愛上語文,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教學方式;綜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06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55
只有產生興趣,才會愿意付出,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對于小學生而言,剛步入校園不久,知識儲備少、生活經驗不多,正是貪玩、注意力不集中、耐心不夠的年紀,對學習的主動性較低,對某個科目學習的積極性完全依賴于興趣,因此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尤為重要。首先,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選擇適合學生且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多樣化呈現語文知識。其次,加強師生的交流溝通,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創建學生喜歡的教學環境,更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感悟,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要想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熱情,就必須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穩固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為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向學生闡明自己的理解、思想,并未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機會,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思路學習,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也不利于思維、分析等能力的發揮。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在重難點部分給予學生提示,輔助學生把握教學內容。
例如在學習《黃繼光》一課時,讓學生自主查閱、討論文中的生字詞,與同學交流;然后朗讀全文,初步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感知文章的整體脈絡;最后教師引導、提示學生感受朗讀技巧。學生通過課文細節描寫學習作者的語言、動作描寫方式,并經小組討論談感受。學生在個人與小組的雙重學習探究之間,分析、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容易產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閱讀分析更加積極。
(二)采用游戲教學法
小學生都比較貪玩,且自我控制力不足,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教師可以用游戲教學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寓教于樂之效。比如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面對問題時可以以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故事性較強的可以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在教學難點上設置游戲關卡,引導學生“積分、打怪、通關”,等等。將教學內容融于游戲中,學生更愿意積極參與,課堂氛圍活躍,課堂參與度高,教學效果好。
(三)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使學生從心底里敬服,進而培養其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問題的設置上,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應該設置相對簡單的問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該提高學習任務和要求;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對于學生回答的問題不要急于否定,要尊重學生的思維,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被普遍運用于教育行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能夠滿足學生的新奇心理,給學生以感官體驗,為學生提供生動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丑小鴨》時,給學生播放丑小鴨的視頻動畫,學生對觀看視頻很有興趣,能夠促進他們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領會到文章的現實意義;又如《桂林山水》這篇文章,風景寫得形象生動,如果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真正的桂林山水,學生就能真切感受到作者筆下風景的美,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社會閱歷少,對各類事物都有好奇心。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利用語言和啟發性問題,多與學生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方便以后的因材施教,促進理想化教學效果的形成。教學時為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還可以進行師生關系的互換,讓學生講自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教師作為學生來聽講,最后進行總結評價,這樣一來,學生更容易在課后積極地投入新課學習,提升語文的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苗青.激發興趣、語文教學活力的起點——淺析小學語文激趣教學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1).
[2]林景書.激發學生興趣,促進有效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探討[J].教育觀察,2018(8).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王向紅(1981.9— ),男,漢族,甘肅靜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