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良
【摘要】在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教師可以從選取精準的教學目標,準確的教學重點,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后多問幾個為什么的反思,及多關注課堂游離者來鍛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課堂有效性 教學目標設定 教學方法選擇 教學反思 課堂游離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35-02
自從走進教學事業,我從最開始擔憂著戰戰兢兢的自己怎樣在講臺上站得穩,毛頭新手怎么樣把課備好,到現在,思考自己一堂課下來有幾個學生聽懂了我的表述,我把這篇文章真的教給學生了嗎?我在思索著我的語文課堂是否是有效率的課堂。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我們又可以在哪些方面提高我們課堂的效率呢?
一、教學目標設定精
目標就是靶子,也是焦點,有目標才會有方向和動力,所謂有的放矢、問題聚焦就是這個道理。設定教學目標也就是明確在一節課內教師教什么,這是語文老師首先應當明確的內容。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以此為中心來進行。教者不知道一節課內要教什么,課堂自然就會不知所云令人昏昏然,所謂“以己之昏,使人昭昭”也。
目標設定又需要注意目標預設的問題,無預設或預設不明確就是無方向或方向不明,目標預設不能太少,太少課堂就會顯得單薄,形成雞肋,寡淡無味;但預設同時又不能太多,有限的時間很難完成太多的任務。
二、教學重點確定準
教學重點的確定亦是我們常說的“怎樣教”問題。現下關于此問題的解答有兩個答案,一是“教教材”,是把教材作為教學重點;認為只要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講全、講深、講透、講細就萬事大吉,二是“用教材教”,是把教材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本為本,但不照本宣科,既不無限制的課堂拓展——泛化教材,又注重細讀文本,深挖語言文字背后的特有價值——情感的潛流、思想的光輝,注重了文本與生活實際、社會變革的聯系,自然教出語文味來!
例如筆者教學《桃花源記》時,把文本學習設計“物化”為“自主解題”“分層美讀”“景象描述”“勾畫點評”“觀點表述”“詞語積累”“鑒賞鏈接”等七項活動,以“主題解讀”統領全篇,學生積極發言,思維火花的碰撞讓課堂精彩紛呈。在觀點表述環節,教師把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點與“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觀點進行討論,拓展豐富了教學資源;在理解教材的同時,進而超越教材。其教學的成功充分地證明活化教材、“用教材教”的重要性。
每篇課文的內容很多,課時的目標也不止一個,我們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為面面俱到其實是面面不到,是“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要勇于放棄。因為暫時的放棄,是為了長遠的取得。古語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當目標精了,重點準了,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
三、教學方法選擇靈
教學方法亦是課堂教學的形式,形式有傳統與現代之分;形式只是傳遞信息的載體,一切的形式都要為內容——課堂服務;聽說讀寫,粉筆加黑板的浸潤濡染是傳統;聲光電的轟炸,視聽感官的新異刺激是現代。傳統是鈍刀子割肉——慢慢來,講究慢慢道來的文化浸潤、熏染;而現代技術則是在信息的海洋里,搜集篩選,融匯挑選,積累整合,養成能力。傳統不能迂腐,需揉進現代精神;現代也不能泛濫,需因時因地,適可而止;過分傳統,呆板僵化,自說自話,沒有生機;過分求新,遷就多媒體,只會電光火石,倏忽而過,瞬時而止,神龍見首不見尾,缺少文本精神的涵詠。傳統還是現代,形式而異,宜活不宜死,各有所長,各取所需;“傳統的語文教育是當代的語文教育的基礎”,即便是新課改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網絡教學等,也要選擇那些讓學生愛學、會學、學會的教學方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發揚傳統,相得益彰,互為補充。所以,方法不是主要的,一切的方法都要為主題——課堂效率的提高服務,不要被形式——教學方法的使用束縛了手腳,因時因地因課而定。
四、教學反思對話勤
每上一節課后,多問幾個為什么,編者為何要選編,用意何在,作者為何要寫作,我究竟要教什么,學生真的學會了嗎?打通文本,詢問作者、編者、學生與自己,多重詢問,多重對話——反思就是對話,是與實踐的對話,是促進職業反思的對話;課余多問“為什么教”,這就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因為反思就會促進自我成長,自我成長反過來又會促進反思的深度與廣度,教師的專業素養就會在這反反復復中獲得發展;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明燈就高懸在課堂之上。
在思考自己經常要面對的語文課堂,雖說希望我的語文課能讓所有的學生喜歡,能立人達人太過奢想,但至少僅憑著唯一的責任感讓學生們至少都能喜歡語文,為此我躬身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