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摘要】語文是小學課堂教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不僅是對新課改精神內涵的有力呼應,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通過合理制定三維目標,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善用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形象化識記;巧借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積極參與性等方法,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035-02
隨著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也在發生改變,由以往過分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轉向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形勢,教師因循守舊的教學方法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縱觀當前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阻礙著高效課堂的構建。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構建高效課堂。
一、合理制定三維目標,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設定為不同的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依托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狀況,合理規劃教學目標。在學生現有學習狀況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目標的設定結合適當的教學方法,逐步實現學生語文基礎知識、閱讀和寫作能力等的提升,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例如,在《梅花魂》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以及三維目標,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知識和能力”為認識“魂、幽”等12個生字,會寫“魂,縷”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幽芳、漂泊”等詞語;第二部分“過程和方法”為通過情境感悟、朗讀、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學習課文,體會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心;第三部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通過外祖父愛梅花,體會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感情;懂得梅花不畏“風欺雪壓”的高尚品格,學習這種品格。結合學生不同的語文基礎,設置與之對應的教學目標,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學生的語文學習。
二、善用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形象化識記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具有極強的人文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時,要能夠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帶來的便利條件,將語文學科中的字、詞、意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提高學生形象化識記的能力。
例如,在《鯨》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可知,本課講述的是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鯨,本文以說明文的體裁講述鯨的特點和習性。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通過互聯網搜集有關鯨的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在課堂上進行播放教學,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了解鯨的特點和習性。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探究,如為什么鯨長得像魚?簡要說說進化過程。從哪些方面了解到鯨不是魚?結合形象化的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完成對與鯨有關的知識學習。
三、巧借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積極參與性
活潑、好動是小學階段學生的一大特點,沒有明確目標的教學活動容易導致無組織、無紀律的教學環境出現。因此,教師要能夠深入了解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把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節奏和內容,適時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組的環境和氛圍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和討論的積極性。教師通過對學生興趣的適時引導,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學生自主性和積極性的提高,使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將學生進行分組,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體會感受文本人物展現出的思想品質。如一組學生畫出文中最能體現父親了不起的語言描寫,“誰愿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分別有哪些人前來勸告?好心人、消防隊長、警察。請不同小組的學生對其進行分角色朗讀對話,要讀出感情。假如你是父親,面對好心人、消防隊長、警察的勸阻,你會怎么想呢?又如,找到哪兩句最能體現父親了不起的動作描寫?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你找到的哪個動詞體現父親的了不起?還可以用哪些字?為什么要用“挖”?一個挖字,可以看出父親的堅定、執著。學生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課改內在精神的指引下,綜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制定三維目標,以學生當前的學習現狀為依托,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參與語文知識的學習。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帶來的便利條件,提高學生形象化識記能力。尊重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使學生在小組形式內開展學習,提高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魏懷倉. 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2(1).
[2]郎艷玲.創設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