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蘭芳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協調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精心創設情境,巧設誘因,讓孩子們真正動起來,創造“動”力課堂,寓知識于情境之中,做到知識和情感的共融,為數學課堂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動力,這樣,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他們的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個性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張揚;能力才能向更高層次發展。
【關鍵詞】數學課堂 巧設 教學情境 創造 動力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154-02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協調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精心創設情境,巧設誘因,讓孩子們真正動起來,創造“動”力課堂,寓知識于情境之中,做到知識和情感的共融,為數學課堂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動力,這樣,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
一、巧設“興趣情境”,在“動”心中激起思維的浪花
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首先是讓他們“動心”,只有心動才會有行動,好奇心可以把學生引入神奇的“數學王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老師在每節課上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注重創設“興趣情境”,讓學習活動像磁石般吸引孩子,就會激起思維的漣漪,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的欲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幾乎每課,甚至每題都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目的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合理的利用或創設情境,讓學生動心,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小學加減法”時,教材中多次創設了“森林醫生”的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及時發現并糾正計算中出現的錯誤,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在教學中,我結合我班學生在豎式計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利用數學活動課創設了“小考官”的情境,首先,我啟發學生:這節課我們先來做個小游戲,你們來當“小考官”,老師來當考生(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小考官有兩個任務要完成,先把考題自己做一遍,然后還要幫考生批閱試卷,然后我出了題目,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我在黑板上列豎式計算。這個好差事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認真做了題,然后爭先恐后地批改我在黑板上做的題,最后的結果是老師一道題都沒有作對,學生感覺非常奇怪(老師怎么連一道題都沒做對呢?)。學生們開始在下面竊竊私語,這時我及時發言了;“這是老師從你們的作業本上收集的大錯題(教室里頓時一片安靜),數學王國里都喜歡那些認真、細心、愛動腦筋的孩子,不喜歡小馬虎,老師希望同學們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后幾天的作業,孩子們都寫得比較好,錯題明顯的少了很多,所以說,學生的心動了,就會有行動。
二、巧設“問題情境”,在動“腦”中發展思維
在動腦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就很好的給學生提供了動腦的機會,思維也才有了方向與動力,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把所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問導讀、以疑促學,例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家樓下有一塊長方形的草坪,綠草茵茵,非常漂亮,但老師經常發現有人踐踏草坪,甚至還有淘氣調皮的孩子在里面踢足球,同學們認為遇到這些現象怎么辦呢?這一問題一提出,教室里立刻像炸開了鍋,同學們七嘴八舌的開始議論了,有對這種現象強烈不滿的,有同學提出寫一些提醒保護小草的標語的,也有學生提議:在長方形草坪四周安裝防護欄(引出要求長方形的周長),我及時營造氛圍,又提出:如果你是環衛工人,為這塊長方形草坪安裝防護欄要做什么?(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度),我進一步追問:你認為需要測幾條長?幾條寬?為什么?(一條長,一條寬,因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師出示并板書:長17米,寬10米)。要求防護欄的長是多少(即長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列式方法?學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
……還有好幾種,最終我們選擇了最簡便的方法,第三種,還趁機總結出了: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這小小的成功給了我深深的啟示:在課堂教學中時時為學生營造動腦的氛圍是非常必要的。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才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時機,在重點、難點處,在關鍵處,巧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動腦和發展思維的機會,必然能領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之情。
三、巧設“操作情境”,在動“手”中啟迪思維
著名心里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操作情境,重視實踐操作,組織學生動手,這將有利于學生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時,我先出示了一個長方形,要求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它的面積(54平方厘米),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方格紙(每一小格1平方厘米)上畫長方形,男同學畫的長方形面積比54平方厘米大,女同學畫的長方形面積比54平方厘米小,并完成相對應的題目:
1.你畫的長方形的長是( )厘米。
2.你畫的長方形的寬是( )厘米。
3.你畫的長方形的面積是( )平方厘米。
學生操作完后,及時引導學生小組內交流:長方形的面積大小與什么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然后進一步驗證,最終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教學中經常創設“操作情境”,在動手操作中啟迪思維,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
四、巧設“語言情境”,在動“口”中發散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窗口,教師要善于創設語言情境,善于開啟學生心靈的窗口,使學生愛說、想說、敢說、會說,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最佳時機。
引導學生說話是我每節課的“重頭戲”:“誰還有不同意見?”“能把你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嗎?”“誰還能講的更好?”“誰能看圖講個小故事?”……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的“慣用語”,完不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成了我的家常便飯,有時實在不忍心打斷他們。記得有一次數學活動課,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內容:說說你在生活中見到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我啟發學生:今天我們要比比,看誰平時觀察仔細。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從課桌上的到操場上的,從教室里的到家里的,從家里的到大自然中的,從用的到吃的、穿的,無所不說。其中有一個孩子說:“老師,您衣服上有5個圓形。”我低頭一看,衣服上的5個紅紐扣不正是5個圓形嗎?下課鈴聲響了,教室里還在嘰嘰喳喳。這時,一位男孩追到快走出教室的我跟前說:“我媽媽切菜的板子,面兒也是長方形的。”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雖然我設計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雖然有點遺憾,但我的心里很欣慰。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節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覺得有些遺憾和不足,而自己的教學水平正是在一次次解決遺憾和不足中悄悄地得到了提升,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也往往在遺憾和不足間迸發。
總之,本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應是自主性、開放性、趣味性、實踐性的。因此,教師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營造寬松和諧的數學課堂氛圍,激活學生的思維,點燃智慧的火花,調動學生心、腦、手、口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