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思想品德的養成是學生進行道德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對思想品德的認識到認知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脫離,抓住學生的個性特征,在學生認識階段,啟發學生的能動思維,使其能夠展現個性體驗,從而能夠把生活實踐中的思想品德體驗提高到認知層次,從中去感悟、去覺醒,達到“內省”的自覺行為效果。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啟迪;內省;體驗
一、 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啟迪
思想品德教學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正面引導與啟迪學生學習社會道德常識、培養道德情操是思想品德課程的主要教學途徑。
(一) 當今思想品德教學的主要誤區
教學中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缺少聯系,照搬課本知識,造成教學內容空洞,無趣,不能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教學違背學生的認識規律,造成教學內容渙散;案例脫離主題,甚至脫離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手段缺乏針對性與實用性,忽略學生的個性特征。以上這些弊端都造成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停留在純理論灌輸基礎上,很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二) 掌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是認識啟迪的關鍵一步
只有很好地掌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才能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選擇上有的放矢。初中生是青春期的發展階段,成熟感強,交往的對象從同齡人往成年人發展趨勢,因此獨立意識也在增強,必然的,跟周圍人群,特別是和老師、家長之間會因為“獨立”的問題發生強烈的對抗心理;初中生的自尊心也在增強,使得他們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對自己的評價過高,造成很難接受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另外,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強烈,但是求知帶有局限性,往往對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使他們在生活體驗中,伴隨喜怒哀樂的情感,對繁重的學習和社會的快節奏變化又顯得迷茫。了解了學生的這些特征,教師就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有目標地不斷引導、不斷啟迪,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思想的教學滲透,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循序漸進地養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素養。
(三) 研究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是啟迪的依據
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發展階段所表現的思維水平與思維習慣是不同的。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思維自覺性明顯提高,又能夠有意識地了解周圍事物,并有一定的反省和自我鑒別能力,因此教師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就要顧及學生整體與個別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了解學生目前所處的思維發展階段及其特征,所采取的教學策略必須與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相適應。只有這樣,在啟發教學中就會避免“教”與“學”因知識層次差異而“教不得法”。
(四) 教師的啟迪
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夠很好地把握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好地實施啟發式教學,真正做到根據學生實際來設計教學、組織課堂教學。學生是一個能動的個體,思想品德養成應該靠學習的自主性來完成,因此,教師的“教”,更多地應該體現在引導啟發上,讓學生用獨立的思維形成健康的、個性化的思想品質,做到學生能自覺地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
二、 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內省
從生活中來,往生活中去,這就是內省的結晶。學生認識的產生和發展,到學生的認知,是感悟與覺醒過程,只有真正的體驗才會有思維的醒悟,才能從本質上去看事物的發展規律。
(一) 內省目標的制定
這里是指教師在分析課程內容,結合課程學習目標而設計的課堂教學目標,是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的而預設的教學思路。內省的目標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況,預測學生的思維發展方向,然后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手段,力求達到所要的教學效果。
(二) 內省的最佳方法是啟迪,而啟迪的最好渠道是案例分析和主題活動
科學的思想道德觀念是不可能由學生自發產生的,它需要從外在事物來影響,并結合自身的“覺悟”。在教師的引導下和啟示下,通過對學生生活實際的分析,學生得到啟發,獲得思想的啟迪,從而“悟”出道理的本質。所以,“教”是手段,啟發學生覺悟才是目的。
1. 內省案例分析。課文“永不放棄生的希望”案例解讀與感悟,我讓學生自己另外舉例不放棄生命的事例,學生舉例很多名人、名家的實例,我把案例引申到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法律法規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自己生命、生活保障的一種保護,大家從內心深處體會到自我生命的價值;在分析“喜怒哀樂,不忘關系他人”案例中,我讓大家回顧自己在面對父母、同學、老師的時候所發生的有關情緒問題,經過反思,大家體會到情緒控制的意義以及其重要性。
2. 主題活動是整體性的客觀思想教育活動,通過某種特定的主題(比如慶祝國慶節、勞動節、青年節)的活動,可以是游戲形式、也可以是實踐體驗活動,讓大家感受節日氛圍,從中去體驗并感悟到一些健康的思想品質,獲得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
“新課標”指出:教學設計從教學目標上,堅持導向性原則;從教學途徑上堅持正面引導原則,這里強調了教學“啟迪”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情感體驗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感受來自本身、來自家庭、來自學校、來自社會、媒體等渠道的影響,在與自我觀念、自我心理的矛盾中反省、內化中演變,在這些思想斗爭中,教師的啟迪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學生內省與覺悟的方向標與催化劑,正面的引導與啟迪,才能讓學生對思想品德養成的“內省”往健康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農華平.例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引導藝術[J].廣西教育,2016(17).
[2]顧美華.“自省”讓思想品德課堂更精彩,更有效[J].教育教學論壇,2014(5).
[3]陳志勇.讓教師的啟迪藝術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煥發光彩[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4(10).
作者簡介:
賴志忠,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廣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