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巖
【摘 要】本文分析問題意識培養與當下的教學現狀,提出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入手,利用課堂和課外兩個途徑,結合教學觀察和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問題意識 核心素養 課堂訓練 課外實踐 情境創設 問題設置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B-0152-02
高考填報志愿期間,每年都會被一些學生問同樣的問題:“老師,你覺得我讀什么專業比較好?”我每次都會反問他們:“那你喜歡什么?你的興趣、愛好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這種現象,恐怕不是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才有的,應該是很多高中生共同存在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一定避不開一點,那就是我們的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下,缺乏問題意識,缺乏獨立思考,沒有自主選擇能力。吉林大學李曉教授,在 2018 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提到“沒有獨立思考的個人,不會產生創新性社會”。而要培養獨立思考的個人,學校就是最重要的土壤,具有最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核心素養培養的提出,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在這里,筆者想以前文提到的“問題意識”作為一個突破口,淺談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我們能就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做些什么。
一、問題意識與我們的教學現狀
問題意識是指思維的問題性心理,俞吾金教授是這樣解釋問題意識的,“就是人對自己周圍的各種現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里,不采取輕信的態度,而總是自覺地抱著一種懷疑的、思索的、弄清楚問題的積極態度”。反觀我們的學生,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從小學到高中,接受的大都是老師灌輸式的直接給予,這樣的受教方式,或多或少地抹殺了學生自覺自發的懷疑和思索的可能性。新課標提出之后,我們的課堂結構,掀起了各種改頭換面的變革,其中,比較普遍和受到推行的一種課堂模式,即“情境引入→提出問題→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得出結論→遷移應用”,以問題為導向,看起來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意識。但往往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課堂最終實施起來往往是低層次的、流于形式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師本身對課程內容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價值定位上有清晰的認識,在知識的產生機理上有深入的思考。這需要教師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備課,才能形成好的問題導向,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而現狀是很多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夠或是不愿意花精力和時間去備課,客觀上也可能無法花大量時間潛心備課,因此在問題的設置上大多是低層次的,沒有遞進性,不能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探究欲,也無益于學生思維的培養,無法啟迪學生的獨立思考。那么隨之而來就會產生第二個問題,這種模式最終往往只是用于教學比賽或公開課,日常教學大部分還是會回歸老路,老師灌輸、講解,學生努力記、拼命練,問題意識的形成和核心素養的培養,變為一紙空談。
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策略
筆者認為,問題意識的培養得從如何發現問題抓起。而實現這一點,一要依靠課堂來訓練,二要通過課外來實踐。課堂的訓練主要包括課程結構的設計、實施與反思,課外實踐則涵蓋了練習、測試、開設校本課程、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研究報告、論文等形式。
哲學上認為,人們遇到的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我們的生活世界。歌德在《浮士德》中說到“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只有自覺地關注生活世界的人,才能持久地擁有問題意識。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嚴重缺乏對生活的“熱情”。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南流江污染有多嚴重,他們感覺不到今年的霧霾天氣比往年多了很多,他們不關心“毒大米”“地溝油”“塑化劑奶茶”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等等,因此,他們總是懼怕各種化學與 STSE 的問題,覺得這類題變化太多,涉及的知識點太泛,更不要說能明白這類題背后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課本,將視野多投放一點到生活中去。為此,我們的化學教學也應在課外實踐上做出努力,利用校本課程、周末實驗室、寒暑假等,讓學生去觀察、去動手、去動腦、去探究。比如,在講到《有機高分子材料》時,讓他們針對“塑化劑奶茶”,收集資料,弄明白塑化劑的來龍去脈,以加深對高分子材料的認知。比如,在學習了化石燃料的相關知識之后,布置給學生一個課外作業,找出形成霧霾天氣的元兇,讓他們思考化學在其中占了多大關系?是否只有過沒有功?從而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現問題,最終深刻理解化學、環境、社會三者之間的關聯。總之,要讓學生帶著化學知識去探究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化學問題,不斷地提問、思索。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地深入理解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問題來自原始的文本。人們的知識來源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知識,即在直接與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是間接知識,即來自別人的轉述或各種文本。我們的大部分知識,都是間接知識,就相當于我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著唾手可得的蘋果。這種直接的“拿來主義”就是我們一直在使用的學習方法。而如果我們能常常不滿足于與第二手文本打交道,喜歡追根溯源,那么,就一定會產生很多疑問,碰到很多難題,從而激發出很多思維的火花。這個過程充滿了無窮的魅力,會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要實現這一點,我們的課堂就是最好的實踐場。
該怎樣設計一節能讓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課堂呢?這里,筆者主要想結合一些教學實例來談談怎樣利用“情境引入”和“提出問題”兩個環節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首先,要有好的情境創設,這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重要環節。那怎樣才算是好的情境呢?一是要與課堂內容緊密關聯,別為了情境而情境;二是要帶著問題和“麻煩”,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三是最好能結合社會熱點或取材于生活生產,從而為傳播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感埋下伏筆。比如,我校的一位老師,在上《乙醇》這節課時,就是以“幾個好朋友聚會吃火鍋”開頭的,這樣接地氣的事例使得學生很容易產生代入感,并好奇這么常見的事情會發生什么不常見的事。接下來,情境發展到“打火鍋的火滅了,服務員拿來了新的固體樣的東西點燃”;之后“大家酒過三巡,在回家的路上被查出了酒駕”;緊跟著,問題就被一一拋出來了。“這可以燃燒的固體是什么?交警是怎么查出他們是酒駕的呢?”學生帶著一知半解的知識,紛紛議論起來,課堂一下就活躍起來了,為這節課的后續展開開了一個好頭,也營造出了問題導向的氛圍。
其次,就是要設置有層次、有遞進性、有啟發性的問題。這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重要的方式之一。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傳統的課堂大多數是按照主要知識點和考點來設置問題,然后用一連串“常規”的例題來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最終得出規律性結論。比如,在講《電解池》時,問題的設計主線基本上就是“電解池的構成條件→閉合回路的形成→離子的遷移方向→離子的放電順序→電解原理的應用”,然后結合例題和實驗,得出規律性的知識歸納,把學生套到一個框架里,并希望他們能用這些結論來斬殺各種題目,以不變應萬變。這種問題設計說到底是基于考試所需,而不是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當學生遇到不熟悉的“新題”,遇到“有悖”結論的問題時,就應對無力了。比如,在一些電化學問題中,出現了在陰極放電的并不是陽離子,而是陰離子甚至是電中性的分子的“新情況”,學生對此往往難以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特別薄弱。究其根源,就是因為我們的問題設計是應試型的,沒有引導學生從這些二手文本中發現新的問題,探究知識的本源。
筆者想以高三復習《SO42- 的檢驗》這個內容為例,談談自己在問題設置上的一些做法。
首先,備學情。對于高三學生而言,這個知識點的難點在于,他們很難弄清離子間的相互干擾問題。針對這一點,筆者的問題設置是這樣展開的。
問題 1:如何檢驗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SO42-?
學生:取少量待測溶液于試管中,先加入足量鹽酸酸化,無明顯現象,再加入適量 BaCl2 溶液,觀察是否有白色沉淀,若有,則證明含有 SO42-。(這個問題顯然是低層次的,直接動用他們已有的結論,不用動腦,不用思考)
問題 2:請說說為什么要用鹽酸和 BaCl2 溶液?試劑的加入順序可以變化嗎?
學生:陷入思考并討論。因為鹽酸是為了排除 SO32-、CO32-、Ag+ 的干擾,所以不能改變試劑加入順序。(這個問題開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但是還不足以幫學生真正理解離子間的相互干擾及如何排除)
問題 3:那么請根據以上兩個問題,思考下面的說法是否成立?
(1)向某溶液中加入鹽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證明含有 SO42-;
(2)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后,再加入 BaCl2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證明含有 SO42-;
(3)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鹽酸后,再加入 Ba(NO3)2 溶液,若最終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證明含有 SO42-;
(4)向某溶液中加入 Ba(NO3)2 后,產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鹽酸,若沉淀不溶,則證明含有 SO42-。
學生分組討論,之后進行小組間交流、評價。這個問題其實已經上升到知識和結論的遷移應用上,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問題 1 和問題 2 的原始文本中發現新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時采取小組交流與評價的方式,希望每個同學都參與、表達、對他人進行質疑,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問題 4:請帶著你剛才獲得的對 SO42- 檢驗的相關知識,挑戰以下新的問題:
(1)如何檢驗某亞硫酸鹽是否變質?
(2)如何檢驗某亞硫酸氫鹽是否變質?
(3)如何檢驗硫代硫酸鈉中是否含有 SO42-?
(4)如何檢驗某硫酸鈉樣品中是否含有 Cl-?
學生思考,并寫出檢驗方案和步驟,之后進行交流、評價。這個問題開始引導學生從判斷正誤過渡到分析表述,從知識識記演變到知識辨識再上升到探析推理,并且要求學生從團隊合作變成個人思考解決。這正是體現了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初步實現了問題意識的訓練和對知識本源的探究。
以上四個問題,設置形式是遞進式的、一環扣一環的,解決方式從集體回答到團隊協作再到個人思考,引導學生從識記到思索再到探究。突破知識難點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問題的合理設置,喚醒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意識的形成,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重視,同時更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并不斷為之探索。
【參考文獻】
[1]俞吾金.如何理解“問題意識”[N].長江日報,2007-6-28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