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探討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預習效果,從而為語文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上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預習 強化 自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05-01
前言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預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已經成為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學生通過對新課程的預習,對教材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而這種自主預習能力的行程與培養是教師引導的過程,通過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創建快樂課堂,和諧課堂,效益課堂等措施,為語文課前預習能力的塑造提供必要保證。
一、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新課程教學提出我們要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怎樣才能高效呢?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得出結論就是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的過程。葉圣陶先生也說過“要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通過預習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獨立思考和相互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課堂教學中,簡單的基礎知識學生已掌握,教學可以直奔重難點,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學生對課文重點內容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這樣學生的課前預習就很有必要了。
二、課前家庭預習的重要性
課前預習的主要具體實施都是在家庭中進行的,家庭教育是除過學校教育的另一種補充教育措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做好語文課程課前預習是需要家長進行配合的。在子女對新課程預習過程中,家長應當做出初步引導,針對課程中疑難點協助孩子進行記錄,在預習過程中家長一定只能充當課程知識的引導員,并非知識傳遞者。角色的明確會使得預習效果更加明顯。有助于孩子對新知識保持一定的探索興趣。因此,家庭預習是語文課程預習的重要途徑,有了家庭預習的存在,進一步將預習做到極致,使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彼此相長,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
三、課前預習的具體做法
(一)讀
這里所謂的讀,就是借助漢語拼音將課文讀通順。一年級學生認識的字不多,想要把課文讀通順并不容易,每篇課文至少要讀三遍,才能讀通順。
(二)畫
畫什么?畫文中的重點詞。如《稱象》一課預習時,學生在文中畫出了大秤、秤桿、一艘船、直搖頭、微笑、點點頭等詞語,這些詞語在課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很有幫助。就拿“直搖頭”和“點點頭”兩次來說吧!課堂上,老師問當官員提出用造大秤和宰大象的方法來稱象重時,曹操的態度如何?有同學搶著說:“曹操直搖頭。”“他為什么直搖頭”?“直搖頭就說明曹操不贊成大臣的說法。”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而當曹沖提出用船做秤,用石頭代替大象稱象重時,曹操則微笑著點點頭。他之所以點頭,是因為他贊同曹沖的做法。正是因為學生課前預習了,找到了這些詞語,故而能借助這些詞語說出自己的理解。
(三)思
思內容,也就是讓學生想想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如:學生預習了《司馬光》一課后,課堂上,我問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司馬光和一些小朋友在花園里玩,一不小心一個小朋友掉進了大水缸里,砸破了水缸,救出了掉進缸里的小朋友。”作為一年級的學生能說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結果,我很高興。看來孩子們的課前預習沒白做,他們不但讀通了課文還讀懂了課文。這樣課堂上我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司馬光的神態動作和其他小朋友的對比中,理解司馬光的聰明、機智、沉著、冷靜。從而聯系實際教育學生向司馬光學習,遇到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要一味地依賴大人,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
(四)寫
寫批注。這里所謂的批注,就是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就是標出文章的自然段。這樣在課堂上,老師或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答案。如《稱象》一課,在講讀課文時,我問有幾個人想出了辦法?誰的辦法最好?學生小手林立答案不一,接著讓學生找出相關的段落讀一讀,答案就顯而易見了。回答正確的學生很有成就感,學習興趣濃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了。
(五)問
就是在預習時,學生可以給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打上問號。這樣,老師上課時,和可以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交流,在與同學互相交流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也達到了新課程倡導的合作探究的目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總結
因此,通過本文的簡要探討,我們從讀、畫、思、寫、問五個方面對小學語文課前預習進行的具體化。利用這些做法能夠促使學生將預習做到最好,為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打下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麗萍.《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預習》.吉林教育,2008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