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高校品牌校園文化的作用及現狀,分析了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提出了幾點思考與建議。要重視品牌校園文化建設,凝練校園傳統和現有的精神文化,要加強符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行為養成教育,促使學生形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規范自己的行為方式。
關鍵詞:品牌校園文化建設 養成教育 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一、品牌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學院養成教育的現實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既是一項校園物質文化不斷積淀的過程,也是校園精神文化持續發展的過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新時代,“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新時代加強高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品牌校園文化活動推進高校養成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在大學教育過程中,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中心內容,是形成良好校風學風的關鍵。養成教育指人的良好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包括文明的習慣和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
實施養成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講,可以起到明是非、辨善惡、修德行、定心志的作用,對于他們的成長和成才、素質提升、人格塑造具有其他學科和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養成教育主要包括規范教育、糾偏教育和陶冶教育三個方面,我們大多注重前面兩個方面,即學校規章制度的明德教育和禁止性、限制性的補償教育,而在陶冶教育即熏陶教育方面,還需加強德性認知教育,借助校園文化熏陶、品牌活動等手段實現德育內化。因此,品牌校園文化活動有力地鞏固和提升了養成教育。
二、品牌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的現狀
目前,高校各類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有聲有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可傳承的品牌校園文化活動偏少,校園文化活動均存在些許問題,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以娛樂性為主,缺乏藝術性和教育性。娛樂性是文化活動參與面廣的重要方面,藝術性是校園文化活動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教育性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很多校園活動為了增強“人氣”,娛樂性因素摻雜過多,喪失了原有的藝術性和教育性,失去了校園文化活動的根本意義。例如,知識競賽題目過于娛樂化,偏離傳統教育范疇;辯論賽辯手賽前準備和場上表現大跌眼鏡,有時出現雷人語句,主持人啞口無言;等等。
2.追求活動數量,忽略活動質量。校園文化活動數量繁多,勢必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背離了大學的初衷,其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各學生組織舉行各類活動時,僅僅為了宣傳自己的組織而辦活動,完全脫離了活動教育意義。例如,歌手大賽、達人秀、辯論賽等等活動,高校各組織重復舉辦,過“量”的活動導致質量得不到保證。
3.以藝術、體育活動為主,缺乏學術、社會公益活動。大多數高校偏向于開展運動會、大學生藝術節等活動,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學術講座活動,面向社會公益性活動還需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提升高校社會影響力。
4.以老師指導為主,而忽略學生主觀能動性。很多校園文化活動從構思、策劃到組織,老師的想法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的自我構思、自我組織、自我管理難以實現,導致老師“辦”活動,學生“看”活動。
三、品牌校園文化活動推進學院養成教育的思考
1.精心組織多樣校園文化活動,形成特色和品牌,不斷傳承。品牌文化活動代表一所高校的“品味”和整個校園文化的發展水平,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例如,高校開展大講堂、大學生藝術節、學雷鋒主題系列活動、運動會等等,將養成教育的內容貫穿于其中,使學生在各類活動中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引導學生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言一行做起,加強自我創新,形成學生自發組織和自主管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2.注重品牌活動的藝術性、娛樂性和教育性的結合。在全校師生中開展參與面廣、影響力大的校園活動,號召積極參與,年年有新主題、新形式,營造適合高校辦學特征的全校性的大型活動。運用各類節日、重要紀念日、重大事件等集中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來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例如,五四紅歌會、辯論賽、專題講座等等,認真把握和設計選題,力推學生學問和思想雙豐收;在文體娛樂活動中,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積極弘揚主旋律,補充和完善課堂教學的不足,在活動中滲透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情趣等養成教育,這為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成才起著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
3.整合學院教育資源,優化校園文化活動品質,注重“質”與“量”的結合。沒有一定“質”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會產生強大的凝聚力,也不會達到育人的作用;沒有一定“量”的校園文化活動,不能滿足大學生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化需求。因此,校園文化活動應注重質與量的平衡,既要有精品意識,提高校園文化活動品味,又要結合實際,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形態;既要滿足學生校園文化需求,又要統籌考慮正常的教學秩序。以學校活動為主體,建立院系活動共享平臺和機制。學校搭建各類文藝活動平臺,整合各系優勢資源,助推品牌活動建設。
與此同時,要增強校園規范的宣傳,結合學校管理制度,把冰冷的制度變成有溫度、有色彩的案例,使制度不僅能上墻,而且能入心,用學生的語言引導學生,讓規范性制度成為學生對文化種類進行選擇、對文化價值進行判斷的標準,盡可能使學生認知校園文化,將身邊的文化環境裝進口袋、入腦入心,培育學生良好的習慣和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鞏固教育,提升教育,內化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張 群,韓麗佳.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
[3]李瑞芹.高職院校學生日常行為和學習習慣養成對策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6(20).
[4]張文博.校園文化對高職學生良好日常行為養成的影響與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7(2).
作者簡介:焦潔(1982-),女,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教師,從事高校思想政治和黨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