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萌萌
摘 ? ?要: 語文新課改改變了以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確認了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中的主體地位。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遵循新課改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主體發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 ? ?主體發展 ? ?教學模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提高教學質量水平,促使學生主體得到更好的鍛煉和發展。以下是本文對此問題的探究,僅供參考。
一、深入挖掘文本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知識充滿熱情和求知的欲望,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水平。因此,我們要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放在首位,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語文的一大特點是語言形象生動,學生則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更感興趣,因此,我們要利用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和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深入挖掘文本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例如,古詩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有聲有色。情景交融,語言精練,內容豐富,十分動人,比如《游園不值》寫道:“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在學習這則古詩的時候為學生準備許多描繪春天的圖片,讓學生一邊閱讀古詩一邊欣賞圖片,感受春天的美麗景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詞內容,對學生背誦古詩具有積極的幫助。另外,閱讀是一種樂趣和享受,尤其是閱讀一篇優美的文章,生動的語言和優美的意境可以緩解學習帶來的疲勞,讓學生將閱讀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開闊視野,擴大眼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空余時間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比如作文比賽、書法大賽、手抄報大賽、故事會、辯論會、演講比賽、背誦比賽、歌詠比賽等,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將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現給其他同學,滿足學生喜歡表現的性格,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節課的時候,當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將這篇文章的內容講給其他學生聽,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動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刻認識英雄的故事,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教學質量水平。
二、注重科學設懸置疑,提高學生質疑能力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老虎,你又怎么識破狐貍的真面目呢?”由此引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刻的探究。又如在教學《太空的清潔工》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太空中為什么會有垃圾?你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談一下怎樣減少太空垃圾嗎?”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建議和想法,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想象樂趣。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疑,讓學生通過學習《鳥的天堂》,主動探究應該了解哪些問題,掌握怎樣的知識內容?學生一邊自主設置問題,一邊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引導:“文中提到的大榕樹,象征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歡快的鳥兒又象征了什么?”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了解大榕樹其實象征了優美的生活環境,而歡快的鳥兒象征了人類,由此引發了學生自主思考:“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美好?怎樣才能讓人們像鳥兒一樣快樂地生活?”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設疑的方式,不斷拓展文本主題,升華文章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加深學生理解認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讓語文學習成了學生的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因此,我們要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讓教學走入生活,聯系生活經歷和社會奇聞趣事,讓生活走進教學活動,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學習語文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語文教材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每一篇文章都來源于生活,以生活為背景,所以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要加強生活和教學的溝通,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豐富教學內容,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學會生活,懂得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強者。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辯證能力較弱,所以理解課文時會出現偏差,雖然課文中有大量內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由于學生缺乏善于觀察的眼睛,因此會與其失之交臂,我們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留心生活的方方面面,開闊視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語文元素,利用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從而提高理解和觀察能力。此外,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可以將學生在學校中發生的事引入教學中,比如拾金不昧的精神品質,樂于助人的高尚情操等,豐富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其次,社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在社會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知識,比如廣告標語等,要引導學生留意這些廣告詞,注意詞語的用法,而對于那些用詞不當的廣告用語可以讓學生嘗試著糾正,從而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知識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促進學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四、利用現代電教手段,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多媒體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是現代化教學的突出表現,它改變了單一的板書和口頭講解的落后模式,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優化。多媒體融合圖片、音視頻、動畫等多重功效于一身,給學生的感官帶來強烈的刺激,深化他們的感性認識。這與小學生思維認知的感性、形象的特點相適應,擁有以往教學方式難以比擬的強大功效。利用多媒體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立體化、動態化、形象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枯燥乏味的練習和背誦中脫離出來,讓學習變得更加形象具體,更具趣味性,語言學習變得更為豐富,能夠聽到、看到、可操作,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其次,激發學生的自由想象。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的多彩畫面會刺激學生認真觀察,展開自由想象。比如教學《荷花》這篇課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把荷花池的遠近景觀和動聽韻律展示出來,讓學生感覺自己就在池邊,身邊就是綠油油的荷葉,在優美音樂的配合下,感受荷花的各種優美姿態。這個時候,學生已經進入課文描繪的意境之中,思維變得極為活躍,如同與作者共同漫步于荷花池邊一樣。如此學生的思維得到誘發,想象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其次,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深化理解課文。小學生的知識面相對較窄,知識儲備不是很豐富,不能深刻感受教材的語言描寫。多媒體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體畫面,再現課文中的人和事,方便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此外,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人,而教師應充當好幫助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加強與計算機的交互和交流,促使學生始終占據學習的主體地位,并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五、注重學生素質培養,有效加強德育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品學兼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融入德育因素,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優化備課環節和課堂教學環節,加強德育教育。備課環節和課堂教學環節不僅僅是知識教育的重要環節,更是融入德育教育的主要環節,只有將備課環節和課堂教學環節充分利用起來,才能實現德育教育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提高思想道德綜合素質。首先,在備課環節教師要明確德育教育教學目標,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教學方案和策略,選擇學生容易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其次,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要積極設置德育場景,讓學生更樂于接受,保證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發揮語文教學德育教育的功能。此外,整合優化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以往的文化教學,因為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但是對語文教材的有效補充,更是塑造學生優秀思想道德品質的最好素材。因此,教師要深化教學內容,拓展知識寬度,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教學《司馬光》這一課時,課文通過描寫司馬光英勇救人的事跡,表現司馬光遇事沉穩、不慌不亂的良好品質,同時贊美司馬光開動腦筋、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優秀品德,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灌輸主人翁思想,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主體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笪建萍,趙海霞.構建低年級趣味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吉林教育,2010(05).
[2]賈龍弟.對語文課堂文本迷失的理性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5(11).
[3]吳葆華.論“生活的作文化”與“作文的生活化”[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06).
[4]羅夕花.展開兩翼才能振翅高飛——淺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J].中國教師,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