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雁 劉軍 楊海峰 王磊
摘要: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承擔的“共享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研究基地”項目,是黑龍江省首批教育科學研究基地項目,在學院職業教育園區建設和骨干院校建設的大背景下,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凝煉了基地建設的亮點,總結出基地建設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六大模式。對全省乃至全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育;共享基地;服務區域經濟
一、依托園區建設,創建“教學工場”模式,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創新平臺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教育部和財政部批準的百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創建單位,在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以服務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建設全國一流的高水平職業院校為目標,按照“有限的學歷教育,無限的社會服務”辦學思想,學習借鑒德國“雙元制”、美國“社區教育”、英國“現代學徒制”和新加坡“教學工廠”理念,創建中國特色“教學工場”模式,正在建設共享型、綜合性、開放式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哈爾濱職業教育園區(簡稱職教園區)。總體思路是“統籌規劃、生態設計、集中建設、集約管理、資源共享、包容發展”。通過統籌規劃、集中建設,整合哈爾濱職教資源;通過集約管理、資源共享,實現園區運營管理的現代化目標。這是“在政府主導下,整合哈爾濱職業教育資源”的一種嘗試,這種嘗試也是站在黑龍江省職業教育發展總體布局的角度,把有限的職業教育投資集中起來使用,吸引社會資金(資源)投入,集中建設,提高設施水平,用集約管理提高經營效益,必將有助于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二、依托骨干院校建設,營造良好科研環境,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骨干院校建設以來,在“有限的學歷教育,無限的社會服務”辦學思想統領下,哈職院對外搭臺、對內挖潛、制度激勵、強化服務。骨干院校建設三年中,累計完成省、市級科研立項205項,其中技術研發與技術服務項目102項,市科技局攻關項目9項、市級研發儲備項目24項,獲得專利161項。社會服務到款額2385萬元,累積為服務對象(企業)創造了3012萬元經濟價值,提升了社會服務能力。
東北高寒地區集中供熱的室溫監測控制技術難題,爭取到市科技局科技攻關項目經費50萬元,企業投資45萬元,開發出“集中供暖的室內溫度實時自動監控系統”,在哈爾濱市10個居民區安裝3萬套產品并投入使用,創造產值1545萬元。研發成果惠及千家萬戶,為老百姓節省了取暖費用,為供暖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為地方政府解決了民生難題,為國家節省了煤炭能源。
三、建設共享型、綜合性、開放式實訓基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專業建設基礎
職教園區總占地面積57.1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9.52萬平方米,總概算投資28.41億元,采取政府引導等社會融資方式進行建設。目前正在建設機械工程、建筑工程、電氣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現代服務、藝術與設計、會計金融、食品與醫藥八個“教學工場”,涵蓋60個以上專業。建設國有大中型企業員工培訓基地、對俄科技與文化交流基地、民用航空培訓基地、城鎮化農民勞動技能和文化素質培訓基地、企業技術研發服務基地、下崗再就業培訓基地、農民工培訓基地、社區教育基地和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專業基礎雄厚。
四、加強校企深度合作,總結經驗,凝煉基地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成果和亮點
(一)“基地共建”模式,拓展社會培訓能力。學院投入1000平方米教室,哈爾濱鑫聯華信息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投入260萬元,引入北京幸星影視動畫、甲骨文、H3C、北大青鳥、普爾文考試項目,合作建設了黑龍江省大中專學生實訓實習基地。累計培訓教師300余人次,學生4000余人。
(二)“廠校合一”模式,加強企業化實訓基地建設。學院投入230萬元,與黑龍江科潤玻璃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哈職院科潤學院”。將機械工程學院部分實訓車間、物流專業實訓工場遷入“科潤學院”,共同開展實踐教學、應用技術研發、訂單培養、技術服務和技能培訓。
(三)校企“四合”模式,推動人才共育。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結合寒帶氣候特點,建立了“合作建站、合作辦學、合作建隊、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學院提供場地、設備和師資,企業投資100萬元設備和技術,合作建設道橋工程質量檢測站,對外承接工程質量檢測任務,校企共享實訓基地設備和技術資源,合力打造結構合理“德技雙馨”的教學團隊,合作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四)“校廠所”合作模式,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搭建了“學校、工廠、研究所”相結合的育人平臺。發揮學院主導作用,開展專業理論教學。發揮企業生產實踐作用,開展職業技能訓練。發揮模具應用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優勢,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校培企”合作模式,促進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建設引入德國援助的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項目,構建了低成本、高質量的準公益性焊接技術培訓機制。依據國際焊接技師標準(IWS),與德國專家共同制定企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可獲得國際焊接學會授予的國際焊接技師證書的人才培養工作,創建了“雙元培養、國際認證”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校企合作與國際接軌的新型合作模式。
(六)“校行企”合作模式,應用行業標準培養人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依托省藝術設計協會、工業設計協會及合作企業,引入行業職業標準,共建“設計協會培訓基地”,開展企業員工培訓,承攬和實施工程項目,建立了學校、行業、企業三方共贏的合作機制。
學院將不斷探索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資源共享理論和實踐,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姚志平,盧志勇.新時期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困境與對策建議[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 (1).
[2]蓋馥.系統科學理論指導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機制的構建[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 (1).
注:本文為市政府科技創新人才項目(編號:2016RQQXJ 123、編號:2017RAQXJ245、編號:CB2013092495)階段性成果或后續成果。
作者簡介:羅雁(1958-)女,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特貼專家,研究方向:機械制造與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