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曉
摘要: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要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應當在課程中強調價值的引領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拓展性學習。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教學
2017年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從地理教學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自此,高中地理教學開始了一系列課程改革實驗,教師開始考慮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有很多優秀的課程設計不斷的出現。但是要將培養方針落到實處,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還需要進一步的討論。本文從地理課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角度出發,分析了在地理課堂中應當如何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一、突出價值引領作用
地理學科中的核心素養有別于其他領域,在地理學科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是指要提升學生對于區域的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和人地協調觀。這四項核心素養雖各有側重,但其本質是相同的,一項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其他能力的綜合提升。區域認知能夠提升空間思維能力,是一種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人地協調觀更多是一種價值觀念的培養,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上位目標。
核心素養教育和傳統的教育相比,區別主要在于要從以知識為核心的教學轉變為以素養為核心的教學,在知識的傳授反面更多是傳授學習的方法與思維,并且這僅僅是教育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進行價值引領。在素質教育地理課堂中,既要關注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品質的培養,要將單一的傳授知識轉變為情感的溝通以及價值培養,從而實現在地理教學中做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引領。
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要求教師具有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角度進行培養和教學,因此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秉持著育人的根本理念進行課程設計和推進。育人的目標應當是培養道德情操高尚、科學文化素質扎實、身心健康、審美情趣良好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培養的核心是要從素質教育出發,培養的途徑是要文化知識與道德修養兩手抓。
然而,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同于文化知識的傳授,道德修養的形成不是教師進行單項的傳授就可以實現的,需要學生對教師傳遞的內容有所感受和領悟才能夠達到教學效果。因此,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比文化知識更加困難,學習的周期更長,需要教師付出的精力更多。因此,教師應當在課程中加入德育培養的內容,將育人的思想融入到每一次課程中。
三、重視實踐體驗
實踐能力是地理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從地理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不是為了今后的深層研究,而是要通過地理課的學習增加生活常識、實踐能力。因此,要通過課程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思維、空間思維,以及形成正確的人文觀念。
在地理教學中,主要通過實地考察、觀測、模擬實驗等方式進行實踐技能的培養。但由于大部分學校實踐場地、課時有限,無法滿足學生進行大量實地考察的需要,因此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模擬的實踐教學。比如,可以利用實時天氣云圖和風場圖,讓學生感受到大氣運動狀況;VR技術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模擬的氣候環境。在這種接近真實的體驗中能夠加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加立體的了解到書本中的知識,提高融會貫通能力,增加實踐技能。
四、鼓勵深度學習
在目前的應試教育中,很多學生的學習都是淺嘗輒止,認為只要學習了考試所要求的內容就足夠了。但這樣習得的知識,除了考試中能夠發揮作用,對學生的心智、品質以及未來人生的發展的作用甚微。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通過深度學習提高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等個人核心能力,這些能力的提升在未來將會是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具體來說,教師應當遵循少教多學的理念,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討論式學習。但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進行及時的引導,避免無效學習。通過學生為主體、教師講授為補充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學習。
地理教學在改革過程中雖然面臨著很多問題,課程資源不足、課程受重視程度不足等等,但地理教學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獲得的知識也是個人核心能力的體現。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把培養學生品質素養、核心能力作為課程設計的切入點,充分重視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在知識、實踐兩不誤的情況下,做好地理課程改革的實踐工作。
參考文獻:
[1]王貝貝,繆鑫,段玉山.評析臺灣《應用地理》課程深思未來選修課程發展——實用主義及學生素養發展的地理課程價值訴求[J].地理教學,2016(20):4-9.
[2]梁偉.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途徑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