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平
摘 要: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學科的重中之重,關系著小學生數學思維與學科能力的形成,很可能會改變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其在現實生活中自主應用數學概念知識去描述具體現象,及時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積極優化數學概念教學結構,鼓勵學生自主建構概念意義,確保學生可以在概念學習中把握數學學科規律。本文將從開發生活資源,解釋數學概念;組織概念探究,促使知識生成;完善數學應用,優化概念理解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優化概念教學,構建有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教學關鍵
在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所形成的數學概念都是通過課堂聽講得到的,教師關注的是一節課的知識傳遞數量,忽視了學情分析,或多或少違背了小學生的認知成長規律,導致部分小學生雖然承擔了繁重的學習壓力,但是卻并沒有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與知識遷移意識,并不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優化學生的學習成長,突出數學概念的教學本質,順應小學生的成長特點,全面優化小學生的概念理解與概念應用。
一、開發生活資源,解釋數學概念
生活資源是指現實生活中有利于幫助學生內化數學概念的現實資源,可讓小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認知經驗,以感性認知探究抽象理論,從而切實降低數學概念的理解難度,便于小學生積極展開數學探究。而且,小學生本身也十分善于從生活中提取經驗與規律,具備從感性認知抽象到理論認識的思維過渡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開發生活資源,據此解釋數學概念的含義,由此優化小學生的思維發育。
就如在“認識負數”一課教學中,小學生便要通過本課知識重點內化“負數”這一數學概念,借此優化自身的思維結構。在生活中,小學生已經認識過負數知識,比如溫度計所顯示的0℃以下的溫度、海平面以下的海拔、某一數量關系下降的數學表達等等,只是并沒有從中抽象出“負數”這一數學概念。因此,筆者便將這部分生活資源改編成數學例題,比如冬日的平均氣溫為“-5℃”、“水位下降了-5米”等等,引導小學生借助這些生活資源去探究“負數”概念,希望小學生可以積極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促使小學生在概念探究中形成良好的數感。
二、組織概念探究,促使知識生成
常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直都是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的,小學生很少自主探究數學概念,所以形成的概念理解比較膚淺、單一,且并不利于優化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數學探究,鼓勵小學生自主分析概念意義,在數學提問、問題解決與數學質疑活動中全面把握數學概念的內涵與本質,以便切實生成數學概念,優化自身的思維結構。
就如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本班學生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由此豐富“面積”概念知識的思維認識。在探究中,學生可以先以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來探究本課新知,利用“格子紙”確定各個多邊形的面積大小,觀察面積大小與相關圖形長、寬、高的具體數量關系,希望學生們可以積極學習本課知識。另外,學生也可以對比多邊形與長方形的圖形關系,合理拆解、填補多邊形,將多邊形轉變為長方形,然后再根據二者之間的關系去確定各個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三、完善數學應用,優化概念理解
數學概念雖然是從客觀事物中抽象出來的理論知識,但是卻也對人們的實踐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且豐富的數學實踐活動本身就可以幫助小學生進一步內化數學概念,促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成長中實現全面進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完善數學應用,鼓勵小學生自主遷移數學概念,用數學概念去解釋現實問題,不斷優化小學生的數學理解,切實提高數學概念的教學效率。
就如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學結束之后,筆者就設計了一個綜合實踐任務,即為學校設計綠化帶鋪設方案,計算綠化帶的面積。然后,學生就可根據自己的校園生活確定具體的實踐對象,親自測量學校實物的長、寬、高、底,靈活遷移“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重點知識,由此完成知識應用。比如,有的學生選擇了本校梯形形狀的花壇,有的學生則選擇了長方形形狀的道路,還有的學生選擇了平行四邊形形狀的花壇等等,積極應用了本課所學,進一步掌握了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有效豐富了自己的認知經驗。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突出學生本位、豐富數學探究與數學應用活動是為了促使小學生進一步掌握數學概念的原理與本質,便于小學生積極利用數學概念知識去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注意全面解放學生,突出學生的學習與應用活動,以優良的教學結構與豐富的課程資源去優化小學生的概念理解與概念遷移。
參考文獻:
[1]蔣萍紅.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8(35):43-44.
[2]張玉寶.舍棄“繁華” 聚焦“核心”——淺談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