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琳
摘要:數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學科,在學生不經意之間就已經接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內容,而在課上運用生活情境,則是可以起到較好的啟發、引導作用,讓學生更加善于從生活中總結數學知識,在提高數學興趣的同時,也有助于數學知識理解。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具體運用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相關教學工作提供寶貴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情境;運用
在小學教育中,數學科目是較為基礎的一門科目,然而由于其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導致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學習問題。通過將生活情境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問題具體化,減小學生難度,為學生更好學習數學奠定基礎。因此,聯系數學教學實際,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具體運用進行探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活情境運用的必要性
生活情境教學,是在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教學方式,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情境,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在更為貼近生活的情境下來進行課程學習,在減輕學習難度的同時,還能夠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1]。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近幾年國家教育部門對于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窯爐,在這樣的情況下,而教師也應該將學生的主體性放在教學方案制定前首要考慮的前提。生活情境的運用,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內容,并根據生活情境中的規律在知識中構建起聯系,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良好數學思維的形成創造有利條件。
二、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基于上述分析,小學生正處于一個身心、思維發育階段,對于知識的認知更為直觀,難以理解數學教材中的抽象知識,因此教師應該融入生活情境,來予以學生啟發與引導,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度理解、整理與歸納。
(一)精準把握生活情境教學目標
生活情境的運用,需要教師在明確目標的情況下來進行,才能夠保證教學的有效性,避免生活情境的過度運用而影響到學生的知識接受以及學習注意力。因此,教師在課前應該對教學目標予以有效把握,同時聯系生活實際,以及教材中的實際教學內容,來對生活情境的運用進行規劃,在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夠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生活情境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還應該對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個人條件等方面來進行綜合性的考慮,要從最為貼近學生生活的角度出發,來創設生活教學情境。這也就需要教師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留意學生,對于學生在課上所表現出的狀態以及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分析,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為生活情境教學目標的設定提供參考。
(二)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若是想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生活情境教學的積極作用,教師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來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可以在課上獲得較為良好的體驗,并能夠準確掌握數學知識與內容[2]。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授“乘法”、“乘法”這一部分知識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超市購物的場景,讓學生模擬超市經營。在講授乘法時,就可以向學生提問,橘子5塊錢一斤,小明想買8斤橘子,營業員需要收多少錢呢?若是講授除法,則教師就可以提問,大白梨4元錢一斤,小明手里有15元錢,買3斤大白梨,營業員應該找給小明多少錢?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到有關乘法、除法的相關知識。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減小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則是可以活躍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更好的運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三)靈活運用游戲開展數學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游戲開展課堂教學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生活環境創設方式,小學生都具有愛玩的特性,在游戲中學生往往會表現出較強的學習能力與記憶能力,借此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更為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注意游戲過程中學生角色的設計情況,還要考慮到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可以采用小組游戲的方式,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均勻分布在各個組間,從優秀學生來帶動差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游戲,保證教學有效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缺乏興趣、學習困難是十分常見的現象,而生活情境的運用則是可以較好的改善這一狀況,讓小學生可以在貼近于生活的環境中獲得知識體驗,加深知識理解與印象。因此,在今后小學教師可以通過精準把握生活情境教學目標、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靈活運用游戲開展數學教學等方式來運用生活情境,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并為學生營造良好氛圍,保證教學工作能夠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于秀娟. 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應用分析[J]. 新課程(小學), 2015(8):202-202.
[2]肉謝吉. 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法的運用分析[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11):28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