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巧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誕生了諸多具有特色、且富有深刻含義的傳統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傳統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戰,需要通過人為干預的方式來加以傳承。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相關教學工作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傳統文化是經過漫長發展史以后形成的,是中國文化中最為主要的構成部分。語文學科作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文化知識的有效路徑,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也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了有力條件。因此,從實際角度出發,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文化的地位已然受到挑戰。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高中語文教學也做出了改變,為了避免傳統文化因時代問題而面臨消失的困境,教育部門已將傳統文化納入到了高中語文的教學范疇。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輕視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在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下,學生對于語文課程本身就缺乏足夠的興趣,而長期處于被動狀態的學生,也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1]。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繼承傳統文化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其自身所具備的魅力,能夠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啟發,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出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且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甄別、鑒賞能力等方面也能夠有所提升,有助于學生培養起良好的核心素養,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其中蘊藏了一個國家寶貴而又豐富的歷史、思想等,對于民族、國家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也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今后巧妙利用教學方式,保證傳統文化教學的有效性。
(一)深度發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較多的傳統文化知識,然而在以往教學的過程中這些往往都容易被教師忽視,因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輕視傳統文化知識探索。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這一思想誤區,在課上要對教材文章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容進行深度發掘,并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來為學生進行知識延伸,拓展學生視野。例如,教師在講授《背影》這一部分知識內容時,可以從朱自清沒有表述出的情感著手,對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情感與內容進行分析,切實把握文章思想,尤其是細節部分,更是需要進行深度分析,從而理解文章豐厚的知識、文化底蘊。
(二)靈活選擇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往往是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在課上學生往往是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見解,學習情緒、興趣等等也會受到教師影響而發生變化,這也就需要教師必須要充分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靈活選擇,保證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契合度[2]。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授《陳情表》中“孝”這一情感時,就可以引用一些例子,或者是為引入一些成語典故,如鹿乳奉親、嚙指痛心、扇忱溫衾、臥冰求鯉等等,都是一些較為經典的成語典故。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學習到傳統美德,也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成語典故,制作成動畫短片,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重視運用漢語思維方式進行教學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是在漢字方面卻具有較強的統一性,而漢語本身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對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聯系教學內容,將漢語思維模式應用至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從漢語思維方式角度出發,來對文章結構與描述方式進行思考,為了避免學生出現思維偏差,教師需要為學生進行講解,借此來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比如,蘇洵撰寫的《六國論》中,就以“六國”為開端,以“六國”為結束,形成了首尾遙相呼應的形式。在此基礎上,教師則是應該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對文章結構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并深度發掘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借此來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育中,不僅是可以讓學生更為直接的了解中華文化,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繼承感恩、尊重等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在今后教師需要通過深度發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靈活選擇課堂教學方式、重視運用漢語思維方式進行教學等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學,讓學生在課上能夠獲得更為良好的感受,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玫. 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策略分析[J]. 課外語文, 2017(6):146-146.
[2]楊淑娟.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J]. 新課程, 2018(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