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珍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時代對青少年的要求逐漸提高,初中教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本身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擴散性思維的提升,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低效”這一現象,以致于合作學習稱為學生的負擔。本文將煎藥分析在資助合作探究學習中出現“低效”的原因,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合作探究;低效;原因;解決措施
引言:
小組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主要體現在三個步驟,首先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若干個學習小組就某一問題進行現場討論,意在通過小組討論將思維擴散化,避免一個人思考思維的局限性的同時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以期實現教學課堂的多元化、創新化,克服課堂教案化、靜態化的弊端,盡可能的從思維上影響學生,讓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進學生全方面綜合性發展,為今后適應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合作探究學習中“低效”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觀念并未從根本上進行轉變
在當今教師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部分教師不愿意花太多時間去研究新課改要求下教學目標,他們沒有承擔失敗的勇氣,因此他們害怕去改變,倘若需要進行檢查時,小組自主探討學習也只是一個過場,并未認真對待,備課仍然按照以往的備課習慣,并未真正去研究教學理論的學習,嘗試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
(二)學生合作意識薄弱,教師忽視探究前的指導
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未養成團隊合作的意識,他們常常習慣性一個人思考,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也逐漸成為上課講話的時間,在他們之間往往缺少學習上的交流,這與當初設立課堂交流時間的初衷相悖。另外,合作與探究學習并未是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不對其進行相應的指導,本身學生不善于自主交流,教師需要進行引導,倘若在進行課堂學習前將問題直接讓學生進行研究,恐怕會適得其反,這里以七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和《展開與折疊》為例:
有位教師在進行這兩堂課的學習時,讓學生用草稿紙折疊出他們所認為的立體圖形,并且將學生按照前后桌分成若干組,讓學生合作折疊。大約過了五分鐘后,教師讓學生停止了折疊,教師發現,學生們所折疊出的“立體圖形”并非是教師想要的立體圖形,在這一案例中,筆者自身認為該教師在進行教學引導時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并未達到期望中的學習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倘若教師讓學生進行自主探討學習前對學生簡要解釋什么是屬于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可能便不會出現“青蛙、愛心、五角星”等偏離教學目的的立體圖形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但這并非是此堂課的教學目的。教師在教導這兩節課程的教授時,筆者建議簡要和學生介紹什么是立體圖形,再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哪些屬于立體圖形,確定想要折疊的立體圖形,再找出若干張草稿紙,一個學生進行折紙,一個學生記錄折疊次數,另外一個同學記錄展開之后的折痕數,在這一過程中倘若遇到問題,及時詢問教師。以此種方式讓學生合作科學而有序,提升合作探究學習的效率。
二、解決自主探究學習低效的策略
(一)確定合作探究的內容以及目標
教師在開始下一堂課的學習時,設計一個學生可以完成但是稍微有點難度的問題,并且提前分好小組,讓學生有時間進行思考、探索,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進行實踐,讓其思維擴散性發散,真正實現新課改要求下的學生自主進行學習,還課堂于學生。
例如:在學習等邊三角形時,倘若只是簡單的讓學生學習書本中的知識或者只是教師單純的對學生進行講解,可能不利于學生的記憶。倘若結合教室,在教室內照等邊三角形,引導他們學習并且發現等邊三角形的特點,再結合實際物品進行理解,可能會讓學生記憶深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提高探究意識,認真專研教材,實現創新
對于教師而言,時代在變化,教師也需要適應社會的變化,較為明顯的改變便是板書由當初對身體有害的粉筆發展成為現在的白板筆書寫,同時多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師課程的開展。由此足以可見,當代社會在不斷進步,教師不應該害怕改變,相反教師應當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中所傳達的重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再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設計課堂學習內容,必要情況下可設立問答或者搶答環節,兼顧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以此來掌握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情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言,自主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跳躍性發展,教師應當合理進行引導,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了解并且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和學生自身都應當注重自主學習的過程,不應當讓這一環節成為一個形式,流于表面,失去其原本的學習意義,不利于學生的綜合性發展以及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
參考文獻
[1]孫立霞.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5):370-371.
[2]陳小婭.分析研究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學對策[J].東西南北:教育,2018(4):33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