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東 鄭娜娜
摘要:課堂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同時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知識儲備、培養學生學習技能的主要途徑,更是進一步推進和落實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陣地。只有構建起高效課堂,才能夠優化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發揮出學科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重視并努力構建高效課堂。基于此,本文將從精心設計問題、融入生活元素與小組合作學習三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與研究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有效策略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也面臨著全新任務和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切實轉變過去單向傳輸式的教學傾向,改善學生接受學習、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態,強調和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并不斷調整課堂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最終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牢牢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本質與核心,以此為基礎和出發點,探索科學、創新的教學方法,推動課堂教學的轉型升級,最終順利打造和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一、精心設計問題,調動學生思考動機
思考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和起點,思考源于學生的疑問,問題是促使學生產生疑問的重要因素,所以課堂提問是調動學生思考動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關鍵所在。為了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知識的重難點和學生的認知結構、思維特點來精心設計問題,以保證問題的合理性、啟發性,從而保證問題的提出能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動機,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疑惑,主動對問題展開分析、推理與探究。
例如,在教授《桂花雨》這篇課文時,為了調動學生們的思考動機,筆者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們設計了幾個問題,如下:提起桂花大家能夠想到什么?課文中哪些句子描寫了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描寫了家鄉的桂花香?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圍繞課文內容對問題進行分析,經過學生們的分析與思考,學生們最終得出了答案。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精心設計問題,調動了學生的思考動機。
二、融入生活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是知識的來源和最終歸宿,語文知識也是一樣。學生熟悉現實生活,如果將現實生活元素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便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受語文知識的實用性,激發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從生活入手,搜集與學生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相關的元素和素材,再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之中,還原和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生帶入其中,感受到語文知識無處不在,認識語文的實用價值,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橋》這篇課文時,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中融入了生活元素。如:
師:同學們,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過橋嗎?
生1:遇到過,在公園中,有一座弧形橋跨過一處小河流。
生2:父母帶我出去玩時,開車經過了一座大橋。
師: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那么一座橋會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感受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學習《橋》這篇課文,感受橋與作者之間發生了哪些事情吧。
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融入生活元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能力
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改革下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可以打破學生之間的“壁壘”,促進學生間無縫交流和溝通,讓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而實現全面提升。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引導和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相互間的溝通、討論、交流與互動,實現思維互補、相互學習、互幫互助,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團隊精神。
例如,在教授《草原》這篇課文時,為了增強學生們的合作能力,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在活動正式開始前,筆者將學生們進行了分組,每個小組6人,小組成員確定好后,筆者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如下: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的景象是怎樣的?哪些語句描寫了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情感?任務布置好后,筆者給予學生們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根據學生們的討論內容對學生們進行指導,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總的來說,高效課堂是新課改下廣大教師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以科學的觀念和思想為指導,通過精心設計問題、融入生活元素與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來全面革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最終順利地打造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充分彰顯語文魅力。
參考文獻:
[1]王麗君.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J].黑河教育,2019(07):50-51.
[2]謝雪玲.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