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平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高中數學課程皆是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此舉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但卻從根本上背離了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進而難以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筆者立足自身教學實踐與感悟,對新課改下高中數學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探討,旨在進一步深化數學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已然成為廣大教學工作者的共識和共同追求目標。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及時掙脫傳統教學觀念束縛的基礎上,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不斷探索和尋求符合學生興趣愛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方法,以使數學課堂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從而促使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與發展。
一、以目標為導向,引導課前預習,明晰知識脈絡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其強調無論做任何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而數學是一個十分廣博和復雜的知識體系,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是數學學科的突出特性,這便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阻礙。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在課前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對新知進行預習,以使學生得以在明晰知識脈絡的同時,還能夠為學生學習新知掃清障礙,排除妨礙。
“函數與方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函數(結合二次函數)零點的概念,明確方程的解與函數的零點之間的密切關系,利用函數性質判定方程解的存在性等。于是,我讓學生在課前按照“讀、劃、寫”的步驟來對新知進行預習:1.讀:先粗讀一遍,領會教材大意,并細讀其中的概念、定理、法則、公式等;2.劃:將本節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分別標出序號,并在重點知識和疑難問題處進行標注;3.寫:概括本節各層內容之間的并列與從屬關系,以實現知識的橫向聯系、縱向發展。這樣,既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新課內容,又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明晰本節知識脈絡,完成自主預習。
二、以問題為契機,實現有效導入,引發主動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于高中生這一教學群體而言,問題則是驅動他們展開一切學習與探索活動的起點和原動力。基于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不妨在導入環節以學生的思維水平為依據,以教學的具體內容為依托來向學生提出富有啟迪和思考價值的問題,以此來激活課堂教學活力,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從而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算法案例”這部分內容之初,我為學生精心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一個農夫,帶著一只狼,一只羊,一顆白菜要過到河對面。如果農夫不守著的話,狼是會吃掉羊的,羊是會吃掉白菜的。但是船很小,農夫一次性最多帶一個東西過到河對岸。那么,怎樣才能在沒有損失的情況下把這些東西全部送到河對岸呢?”這一饒富趣味性的問題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待學生簡要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相關解題步驟。由于這一題目較為簡單,只需抓住狼和白菜能共存這一事實便可以很容易地想出來。如此便活躍了課堂氣氛,引發了學生的主動思考,使學生初步體會了算法思想,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基礎。
三、以情境為載體,突破教學難點,深化理解認識
作為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都比較強的學科,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阻礙,僅憑教師一味地口頭講授勢必會在極大程度上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同時也難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鑒于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將數學知識變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以克服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內容、深化學生理解認識的目的。
在教學“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這部分內容時,由于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差,不會根據空間幾何體畫三視圖和直觀圖。于是,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從多個角度向學生展示了棱柱、棱錐、棱臺、圓錐等幾何體的透視圖。之后,我要求學生根據幾何體的透視圖畫出它們的三視圖。此外,我還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了幾何體側面展開和收起的動態過程。如此,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不僅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還突破了教學難點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四、以探究為手段,開展合作學習,發展數學思維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則始終扮演著“聽者”與“接受者”的角色,這便與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背道而馳,進而不利于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也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應將課堂的主動權還于學生,并借助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來引導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教授新課“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我先是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個圓,并用圓形模板向剛才畫的圓做運動。之后,我讓學生觀察圓與圓的交點個數,以使學生對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形成初步感知。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圓與圓不同的位置關系來自主歸納兩圓圓心距d與半徑R和r之間的關系。在這期間,我會在行間巡視,并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以便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掃清障礙。如此,通過開展合作探究學習,不僅促進了學生的課堂參與,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和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五、以生活為背景,體會數學思想,培養學科觀念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新課改之風大力盛行的今天,“使數學教學生活化”已然成為廣大數學一線教師的共識和共同追求目標。基于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尋求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科的契合點,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體會生活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以便在強化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科觀念,使學生具備運用一定的數學的知識與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隨機事件的概率”這部分內容時,我向學生講述了醫生和患者的故事:“一天,一個病人到醫院看病。醫生檢查后告訴他:‘你這個病挺嚴重的,不過幸好你到我這里來了,我對這個病的治愈概率有9成,而且之前有9個病人都被我治好了。’醫生還沒說完,病人撒腿就跑,邊跑邊說:‘我不治了!’同學們,請你幫忙分析下這個病人誤解在什么地方了。”由于這一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所以絕大多數學生都積極踴躍地發表了自己的想法,且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說到問題的關鍵點上。如此,通過在問題中滲透隨機思想的理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概率概念的理解和認識,而且還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和概率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傳統課堂長期以來低效的現狀,就必須要在及時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的基礎上,認真領會新課改精神,積極適應教改要求,并不斷探索和尋求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激活數學教學活力,還數學教學以精彩。
參考文獻:
[1]劉家云.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1):81.
[2]劉輝.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8):56.
[3]肖建華.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J].內蒙古教育,2016(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