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婷
摘要:古人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毙抡n程背景下,預習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力,促進他們的發展,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努力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不管是走馬觀花式的數學預習,還是全面深入式的數學預習,都影響著預習的效果。教師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讓學生學會自主、獨立地探索知識,嘗試自主解決問題,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維進入數學課堂,對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有著重要作用。這是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體現和要求,也是教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引導、小學中高段學生、數學新課、策略
一、預習要有針對性,即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
部分數學教師在編寫研學案時只關注知識的重難點,但沒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特別是“后進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出“高深”的、“有水平”的導學案,深深地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降低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導學案主要是給學生用的,教師在編寫研學案時不能忽略學情。教師在備課時要轉變以往的備課觀,要把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結合在一起,轉變為用學生的眼光看教材,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設計和編寫,制定出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不要一上來就沒有梯度,加大難度,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在設計上盡量覆蓋面要廣,起點要低,要有層次性,形成一定的梯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體現知識的的連貫與遷移,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二、 預習要有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恍┙處熢谠O計預習題時過于隨意,導致學生對數學預習的低效,學生也會對預習失去興趣。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就要激發學生對預習產生興趣,所以設計的預習要體現趣味性,能激發學生求知欲,使他們主動探求問題。
如在進行《克、千克、噸》課程教學之前,讓學生在家里或者超市用秤量出重量為1克和1千克的物體,并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和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預習后,學生知道了4個蘋果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1枚1分錢的硬幣大約是1克。課前學生已經體會了1克與1千克物體的重量,更易于掌握1千克等于1000克的轉化。通過課前的預習,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充滿了興趣,并且能夠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
又如在教學《認識四邊形》前,我讓學生對數學課本知識點先進行自主理解,尋找出生活中的四邊形的物體,嘗試對這些物體進行比較、測量、計算等。標記出不懂的問題,可以與同學進行討論,或者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在預習體驗中,學生能夠在生活在尋找到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事物,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鍛煉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吸收能力,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開闊了學生的腦力,有效提升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會預習的同時,應創設情境,提供學生活動的機會和活動的題材,讓學生探索、研究、創造性地學習新知。只要教師正確引導、把握知識的系統性、調整好教學模式,數學課堂就會異彩紛呈,生機勃勃!真正有效的預習,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數學數學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提高。
三、 預習題要有啟發性和指導性,能啟迪學生思維。
預習是為了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不能盲目地讓學生預習,教師布置的預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有啟發性和指導性的預習題,啟迪學生的思維。
如《可能性》這節課前預習,我引導學生先嘗試拋硬幣游戲,并記錄下拋硬幣的次數以及正反面,隨著拋硬幣次數的增多,學生會發現出現正反面是相等概率的事件。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直觀感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小學生的思維需要借助形象直觀的實物圖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知基礎。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預習任務,使學生在獲取知識中鍛煉實踐能力。
預習時可要求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問題,畫圖具有簡潔明了的特點,數形結合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歸納問題,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四、根據學生特點,采取分層預習法。
預習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預習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過高,學生“跳”了,還是摘不到桃子,或預習形式千篇一律,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
其次,在對于學生的數學預習筆記的書寫上,一定要循序漸進,教師切不可過于心急,想一口吃個胖子。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畢竟是有一定的過程,教師只有在長期的、耐心的輔導下,學生的數學預習筆記才能有長進。所以,對于預習筆記的書寫應該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基礎生:教師要注意方法的指導,但要求不宜過高。可以讓他們在書上圈出重點的定義概念,初步理解意思,把學到的新知識初步試探性的應用于例題的解決上,把例題看懂就行。
中等生:這一階層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還需要鞏固,因此,在預習的時候讓學生畫出重點話,標出關鍵字詞例題不僅要看懂,而且要思考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題,課后的練習題,教師要求學生盡可能的去解決,學會把新知識運用到新問題中。
優等生: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學習方法,所以在這一階層更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預習的基礎上,要指導他們寫出收獲,總結困惑。
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復習《圖形與測量》之前,讓學生預習本節課的內容,基礎生只要能寫出各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就算完成預習任務;中等生要在這個基礎上能自行推導出公式,并能熟練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而優等生還要能根據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求高或底的公式。一般情況下,基礎生和中等生掌握的問題,教師可在課堂上進行檢查再訂正,總結預習效果,學生能夠體驗到預習效果帶來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對于優等生推導不出拓展公式的情況,教師可以適時進行引導,讓有能力的學生有條件思考下去,使預習后的課堂更加有研究氛圍。
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的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收獲和困惑,讓學生在與學生之間、與老師之間展開討論、合作、交流中,在不同的思維交流中進發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統一的認識。因此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預習導學提綱:
本節知識與以往的哪些知識有聯系?
本節主要講了哪些內容?重點和難點你認為是什么?
例題你看懂了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動動腦筋,本節知識你有新的發現嗎?
你有哪些困惑?課后練習你是如何解決的?
預習能力的培養應當從學生的自學中培養,沒有一定的質疑能力和好問精神,相信對知識點的掌握不會很深刻。采用這樣的預習導學提綱,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步形成獨立的能力,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
布魯納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苯處熃涍^巧妙地設計預習題和要求,讓學生通過有效的預習,主動獲取知識,是發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主要途徑。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不斷地超越,讓預習后的數學課堂充滿人文的關懷和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張新培. 淺談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中如何提高學生發言的積極性[J]. 新課程(小學), 2015(2):4-4.
(2)張峰. 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有效預習策略和方法的研究[J]. 學周刊,2017(1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