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慶
摘要:作文教學即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寫作能力是重要陣地,而作文素養也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的體現。然而大多數小學生提到寫作時,就會皺起眉頭,既不知道寫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寫。事實上,學生難寫就難在沒有所謂的豐富的寫作材料。 那么,我們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收集作文的一些材料,讓學生成為有米之巧婦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素材;收集能力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內容是讓小學生用文字表達有意義的內容和自己所感知到的內容。 在日常作文教學中,筆者深刻地理解了寫好作文,首先要關注生活,因為寫作的源泉是生活,其次是拓寬學生的感知渠道,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得到豐富的素材,最后要通過加強自主閱讀來積累素材。如此學生通過感受自己聽到的和看到的,感受大自然的奇跡和參與的快樂,感受生活中人們之間的真實的愛,來豐富精神世界,增加新知識,并嘗試使用文字來表達。
一、關注日常生活,發現素材
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既有驚天動地的事件,也有瑣碎的事情。偉大的人、事固然值得關注,但那些平凡的、不引人注目的瑣碎小事情也是不容忽視的。正是小事情包含了不同尋常的哲學道理,不同尋常的真理,以及不同尋常的美麗。因此,對于小學生的寫作來說,感受平凡而有形的生活才是寫作之源。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不斷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和感受生活。
例如,筆者要求學生觀察自己的父母如何在早上起床后為自己準備早餐,準備的早餐每天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這表現出了什么(父母對孩子的愛);觀察自己在上學路上看到的不同人的不同面孔,觀察來來往往的車輛,思考怎樣形容涌動的車流;觀察課間活動時男生和女生分別做什么游戲并有什么不同;等等。生活是學生發揮想象能力的一個重要舞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寫作筆尖指向生活,如此一來學生自然就可以慢慢地做到筆下生花。
二、拓寬感知渠道,豐富素材
在過去的語文作文教學中,大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只注重觀察,卻將小學生聽覺、嗅覺、觸覺、品味等功能的開發及利用忽視了,將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以及用心感悟習慣的培養忽略了。所以雖然學生們都在觀察,但觀察后的收獲卻是寥寥無幾。因此,教師必須要拓寬學生的感知渠道。教師首先必須將學生的日常生活由家到學校、學校到家的單調往復運動,改變為去自然和社會生活中思考。
例如,在今年的春季,我們學校少先隊組織開展了清明節掃墓活動。到達烈士陵園后,學生們按平時升旗隊行面向烈士英雄紀念碑站立,之后敬獻花圈、默哀,并且少先隊員代表發言,重溫入隊誓詞,最后清理了烈士陵園內的垃圾。這一活動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使學生不忘革命先烈。在這一活動中,學生看到了我們的歷史和現在,感受到未來的使命。在這樣的感知教育中,學生不僅僅觀察到一些表面的東西,還用心去思考,用心來感悟,由此收獲的是精神上的充足養料。活動結束后,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激動之情和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意,回到學校后積極地來收集關于先烈的資料素材,并且主動在作文中進行了素材的運用。
三、加強自主閱讀,積累素材
對于寫作來說,寫作者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閱讀上,一個人必須遍歷一半的圖書館來寫一本書。很明顯,作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閱讀。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應注重閱讀這一主線,做到以閱讀促進寫作,讓學生以強烈的寫作動機來廣泛閱讀。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著名的優秀作品、刊物等,激發更多的靈感。但經過一段時間,許多材料是很容易被遺忘的。因此,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將閱讀材料或閱讀感受積累下來。這樣學生掌握寫作所需的知識、方法就可以做到下筆如有神了。
例如,筆者在教學中就十分注重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如《童年》《城南舊事》《名人傳》 曹文軒系列的《黑豆和他的弓》《啞號》等等。但學生還必須對所讀到的材料多加以思考,不能只是材料的搬運工,還要成為材料的思考者,因為思考是對材料的所感、所思、所悟進行生成的過程,也是一個訓練思維的過程。所以筆者在平時要求學生多寫隨筆,除了摘抄自己閱讀到的好詞美句外,還將自己所讀到的材料隨時記錄下來并加以一定的評論,如此一來就可以讓自己所積累的材料煥發出自己的思想光芒。筆者還要求班上的學生們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寫作素材資料庫,如資料卡、文獻卡、剪報簿等,從而在作文時做到運用自如。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努力提高自身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在生活中注意留心觀察,做一個對生活有心的人,做到自主地去發現生活中的豐富素材。教師還必須擴寬學生的感知渠道,讓學生做到更多感官的并用。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培養學生對收集作文素材的廣泛興趣,引導學生多多閱讀,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使學生能夠將寫作視為一種語言,達到一吐為快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邱仁鳳.小學語文作文素材積累途徑探析[J].語文學刊,2013(02):142-143.
[2]范艷君.素材積累是作文的源頭活水——從一位小學五年級學生的作文困惑說起[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04):100-1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