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 張向前
摘要:近年來隨著教育界的改革不斷深化,初中數學教學也面臨著改革的需求。但現階段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面,因受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阻礙著改革的道路。文章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出發,歸納了其亟待解決的三方面問題,并嘗試從體制與思路層面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安排提出方向上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進行初中數學教學的改革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數學教學 課堂教學
近年來,教育部持續推動初中教育體制改革,要求對課堂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深度的優化,以保證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教書育人的初衷。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層面,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需要針對初中數學的教學體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現存問題
(一)課程安排創新性低
現行初中數學教育體制下,大部分初中數學教師照本宣科,以書本目錄體系進行教學,使課程安排缺乏新意,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二)忽視課堂互動
講述理論知識是課堂的重要關鍵,但不應是課堂的全部,當下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成為了課堂的唯一發聲者,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大大降低。
(三)缺乏發散性引導
現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拘泥于將某一解題方式完整地向學生傳達,而忽略了對學生多方式解題思維的培養,令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無法得到合理培養[1]。
二、應對策略
(一)歸納教材體系,改善課程安排
初中數學教材體系是以“學+思+玩”的形式進行構建的,即在每一章的二至五課時的理論學習中,穿插兩節拓展性課程,按類別分為閱讀與思考、觀察與猜想、信息技術應用、實驗與探究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旦采取該種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課程上的割裂式學習體驗,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十五章分式的學習中,有著一次拓展性學習的安排——“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吧”,在這一課程中,要求學生按小組進行分組學習,給予合適的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的燒杯,對大容量的1000ml裝燒杯進行分倒體驗,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會分式的意義以及分式運算的實際概念。但在課程實際教學中,容易發現學生在小組實驗中難以順從教師安排按規定進行實驗,大多會在教師不注意的情況下玩水,造成教學時間與水資源的浪費。同時,在實驗課程上完后,接下來的幾節理論課程的教學中會發現學生出現了明顯的抗拒與倦怠心理,課程體驗的差異給學生造成巨大心理落差。因此,初中數學教學的優化要從教材體系的深度歸納開始,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對教材的內容有著自我的理解認知,嘗試將理論課程與拓展課程進行歸納融合,使“學思玩”成為每一節課堂的模式,如理論教學20分鐘+思維拓展5分鐘+小組學習10分鐘+總結歸納5分鐘,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使課程內容更為充實,不會陷入內容枯燥的泥潭。通過對初中數學課程安排的優化,使學生愛上課、想學習,有效提高課程效率[2]。
(二)統籌小組展示,促進課堂互動
在傳統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一人占據了課堂內容的絕大部分時間,使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成為了純粹的“接受-發送”的機械式信息傳輸關系,令學生難以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翻轉課堂”的思維為初中數學課堂的優化提供了思路,即安排學生進行課后小組預習來代替課后習題作業,通過學生自主的思考,在課堂上的小組學習時間進行成果展示,包括趣味小品、故事分享、解題思路等等。例如在八年級或九年級的函數章節的課程中,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小組學習,收集各類形狀有趣的函數圖像,在課上進行展示,并由教師為他們解釋這些函數分別屬于哪種類型。在這一形式的改革下,課堂的內容真正交給了學生進行發揮,完成了學生自我對學習熱情的開發,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真正嘗試去理解數學概念背后的現實意義,使數學這一概念不再冰冷,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數學理論的脈絡,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
(三)拓展解題思路,培養發散思維
數學題目的答案是唯一的,但解題思路卻是多樣的。如何引導學生發散性地思考問題,是初中階段的數學教育的一大難關。事實上,在傳統的思維里,通常會認為連單一的公式運用教學都難以向學生傳達,多樣性的思路教學應當被擱置或純粹當作對學生課后作業的拓展性要求。然而,若放棄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那么這將意味著初中數學教育放棄了對學生正確解題思維的培育,這和初中數學教育充分激發學生潛能的使命相違背。要實現這一目標,完成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技能教育方面的優化,需要初中數學教師放下對“最優解題思路”的偏執。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內容中,適合初中階段教學的有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在常規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對這四種方法進行效率上的判斷:直接開平方法在運用范圍上受限制,配方法與公式法較為繁瑣,因此推薦學生著重使用因式分解法,利用十字相乘的訣竅進行簡便的運算。甚至在課程上對前三種方式進行壓縮,學生難以準確把握前三種方式的具體運用。這在學生的學習體驗上是本末倒置的,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但絕不能是知識的挑選者。教師承擔教育的使命,但并不意味著在教育的過程中擁有比學生更高的權力去左右學生學習的方向。因此,初中數學教學要堅持對多種解題思路的平等教學,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進行作業解題[3]。在校對習題時,可以讓多個學生進行上臺解題展示,通過全班的討論,對各種思路進行比較,打破傳統的教師傳授固定解題套路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形成對解題思路的選擇認知。
結語:
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提高,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偏好以及初中教材的體系入手,思考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興趣,愛上數學,最終使初中數學的課堂氛圍得到良好的改善,提高數學課堂的活躍度,提高數學知識向學生的傳達率。相信,堅持這一優化思路,初中數學教育定能夠得到持續長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世良. 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考試周刊, 2017,45(11):108-108.
[2] 周海燕.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實踐研究[J]. 數理化解題研究, 2017,67(5):7-7.
[3] 張艷俠.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J]. 基礎教育論壇, 2017,23(2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