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軍
摘要: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文章從直接導入法、復習導入法、實驗導入法、經驗導入法、認知沖突導入法,結合具體案例談談這些課堂導入方法的特點。
關鍵詞:初中物理;導入方法;高效思維
巧妙的導入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因此,設計并組織好每堂課的導入,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思維,還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發揮“首因效應”的作用,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直接導入法
直接導入法,即直接闡明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的、學習程序與要求的導入法。往往在一個相對獨立教學內容的起始課中運用。
案例1:固體的壓強。
師: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看到推土機有寬大的履帶和鋒利的土鏟,為什么履帶做的寬?土鏟做的鋒利呢?
學習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略)。
師:聽了同學們的討論結果,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有關。那同學們想一想壓力的作用效果還與哪些因素有關?舉例說明。
學生舉出較多的生活實例(略)。
師:看來壓力的作用效果還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直接導人法開門見山,直接引出課題,淺顯易懂,節約時間。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要突出矛盾,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
二、復習導入法
復習導入法,即根據知識間的邏輯聯系,找到新、舊知識的聯接點,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教學導入法。物理知識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新知識往往都是從舊知識發展而來的。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復習舊知識,啟發學生思維,引出新知識的學習。
案例2:慣性。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的知識,誰能表述一下其內容。
學習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略)。
師: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我們就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運用復習導入法時,教師要通過練習、實驗演示、提出問題等方法巧妙地設置疑問,使學生思維暫時出現困惑,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形成傳授新知識的契機。
三、實驗導入法
實驗導入法,即以進行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的方式設置學習情境的導入法。
案例3:液體的壓強。
師:用一個容器盛滿水,分別在不同的高度扎三個小孔,容器中的水會從三個小孔中溢出,看哪個小孔中溢出的水落地點最遠。
學生觀察現象,討論并說明原因(略)。
師:液體內部的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用兩個兩端開口的長玻璃管,分別在一段扎上橡皮膜,在一個玻璃管中倒入水,在另一個玻璃管中倒入相同高度的濃鹽水,看看哪個橡皮膜凸出的程度大。
學生觀察現象,討論并說明原因(略)。
師:液體內部的壓強和液體的密度有關。那誰能說說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習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略)。
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教師在物理課堂上通過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根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用實驗中出現的現象或實驗結果來提問并啟發學生,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經驗導入法
經驗導入法,即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教師通過描述式的講解或提問,引起學生回憶,或者通過演示再現生活經驗,從而引起學生發現問題。
案例4:光的色散。
師:夏天,暴雨過后天空中會出現彩虹,這是什么原因?
學習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略)。
師:我們小時候都玩過,讓一束太陽光通過棱鏡后會出現彩色的光帶,這又是為什么呢?
學習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略)。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光的色散現象。
教師運用經驗導入法,根據學生已經知道的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對學生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間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五、認知沖突導入法
認知沖突導入法,即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物理規律的沖突,從而使其掌握正確的物理規律的導入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既有正確的,又有錯誤的。教師在引入課題時要把學生的錯誤觀點暴露出來,為課堂上掌握正確的物理規律做好鋪墊。
案例5:牛頓第一定律。
師:靜止的小車在力的作用下開始運動,想想力在小車運動過程中起什么作用?
學習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略)。
師:在力的作用下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了,撤去力小車就逐漸變慢最終停下來,小車為什么能停下來?
生:小車受到阻力的作用。
師:下面我們做一個實驗,看看能發現什么?
教師將相同的小車放在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分別沿著粗糙不同的水平面運動。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試說明理由?
生:小車在越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越遠。
師:如果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為0,小車將會怎樣運動呢?
生:小車可能永遠運動下去。
師:從剛開始的實驗中得到,有力就運動,撤去力就停止運動。最后得出結論:在水平面上,小車在沒有力的作用下仍然運動。這兩個結論哪個正確?本節課我們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趙有根.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甘肅教育,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