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摘 要:在中學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中的主人公呢?特別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語文的閱讀要求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所以本文認為“合作-探究”模式在這個階段可以起到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根據課堂的教學實踐,“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可以將創設語境、合作討論、延伸拓展等三個環節很好地運用于七年級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達到提升學生理解與探究文本的目的。
關鍵詞:合作探究 七年級 語文閱讀 竹影
閱讀是一項非常個性化的體驗,教師必須在尊重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進行點撥、輔導。葉圣陶曾經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適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1]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初中是他們的語文學習的一個全新的階段,較前一階段的閱讀而言,七年級的語文閱讀有了更新的內容、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對語言材料的一個更深度的理解。而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學生十分有限的生活經歷以及尚待擴展的閱讀面與理解力。不僅如此,教師層面的閱讀理解也與學生層面的存在客觀的高度差。這些都決定了在七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可以起到的作用非常可觀。
中學語文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根據現代課堂教學要求,通過創設語境,引導學生采取合作互助的形式對知識進行探討研究,從而提升其語文素養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更能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感知和探究語言材料,更深層次理解掌握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那么,“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對七年級學生的教學操作實踐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環節呢? 下面,我將結合七年級下冊自讀課文《竹影》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進行分析,請方家指正。
一、《竹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感受游戲中的童心童趣,喚起共鳴;初步領悟“兒童的游戲中蘊含藝術和美”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師生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分組競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童心與童趣,結合自身體驗,形成個性化的體驗。讓學生在游戲中也可以學習,踐行素質教育的要求。
教學重難點
1、感受童心童趣,與自身經驗相契合,形成個性體驗、個性感悟。
2、領悟、挖掘游戲中的藝術和美,在基礎理解層面上有發展理解。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準備
2、布置課前預習題,小組討論題目
3、布置學生分小組準備展示“我最喜愛的童年游戲”并加以解說。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喚起童年游戲的共同體驗
教師出示豐子愷漫畫作品《瞻瞻底車(二)腳踏車》。
同學們仔細看這幅圖,大家的童年是否都有類似的體驗呢?這位漫畫家寥寥幾筆卻勾勒出充滿著真、趣的童戲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漫畫家——豐子愷。
二、作家作品
1、他是中國“漫畫”第一人;
2、他是中國現代漫畫家,散文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
3、他的文畫多以日常生活為題材,風格恬靜洗練,代表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
4、他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三、整體感知——體驗童真童趣
1、掌握生字詞
2、文中寫了我和小伙伴哪些活動?為什么小伙伴們能發現這么多有趣的事情?
明確:
童心童趣
3、課文寫幾個小伙伴看天看月看竹影,充滿童趣,請找出你覺得生動有趣的描寫,并說說好在哪里?
明確:我認為_____________寫得好,因為它運用____________(手法),表現了_________。
童心和童真不只是孩子,更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永遠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保持快樂純凈的心靈,發現生活更多的美好!
四、合作探究——分析爸爸的角色定位
孩子們的“破壞”(“創作”)活動突然出現了一個不速之客——爸爸。這是一個怎么樣的爸爸?
(提示:1、先找出描寫爸爸的句子,劃波浪線;2、根據所劃句子進行概括。)
1、生答
2、師詳解
歸納:1、這是一個善于保護孩子童真的好爸爸;2、爸爸善于引導孩子們進行思考,是孩子們步入藝術殿堂的引路人。
五、風采展示——分組游戲分享及展示
在這個快樂的夏夜,父親借由孩子們再簡單不過的游戲,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的入門課程。西方學說也認為:“藝術就是起源于游戲。”不管藝術起源于什么,但是我們至少明白了:“藝術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游戲中。”
下面,就有請各小組的代表們上來分享他們所喜愛的游戲以及他們的藝術發現。
形式:*分組展示評比*(共12分)
評分標準:
1、展示的作品獨特,有趣。(2分)
2、解說詞豐富、有內涵,緊扣“藝術發現”這一主題。(4分)
3、表達流利 ? (4分)
4、團隊合作 ? (2分)
學習是一種多樣化的體驗,上課是學習,生活是學習,實踐是學習,游戲也是學習,關鍵是我們要從中有思考,有啟發,有收獲。
六、作業布置
請以“游戲有感”為題,寫一篇小練筆,不少于500字。
二、創設語境
每一次語文課堂開始時,學生既帶著對新課的期待,又帶著對課堂的戒備心理來等待教師的開場。多年的學習經歷給了學生一種心理暗示:教師如果帶著輕松愉悅的微笑,與同學們聊天兩分鐘,那么這將是一節輕松愉悅的課;相反的,如果教師放下講義后,直接打開電腦準備上新課,學生對這堂課的戒備情緒就會上升,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堂無聊的課,我感覺很累”。我認為,語境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的語言;而是教師創設的情境。二者可以結合使用,也可以擇一而為之,選擇的依據還在于這個課堂的主體——學生。平常課堂表現較為活躍的班級以語言導入為主,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大家喜歡看漫畫嗎?都喜歡看什么漫畫?”學生對于一堂新課的戒備心理馬上消失了,饒有興趣、七嘴八舌地討論喜歡的漫畫,此時教師再適時展示豐子愷充滿童真童趣的漫畫,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漫畫家身份以及作品風格,就可以很輕松地進入今天的學習內容。而在平常課堂表現較為平穩沉悶的班級則以創設情境為主,先播放《童年》的音樂,讓同學在自己熟悉的曲調跟唱,結束后以鼓掌自我鼓勵。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這是我熟悉的輕松愉快的氛圍,和平時沒什么兩樣。那么教師只要提問與童年有關的游戲生活,借此不著痕跡的代入所需閱讀的課文《竹影》的相關情境即可。
所以語境的創設不單單是教師的語言導入,或者展示與閱讀材料相關的視頻、圖片的情境預設,它還需要與不同班級的不同學情與生情相配合,才可以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三、合作討論
創設語境僅是合作探究模式的一個序幕,“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要非常恰切的運用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著重強調的是學生的合作討論過程以及最終的成效。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一個有血肉的、有自主意識的鮮活生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個性才能創造,社會才會發展。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強調和促進他們的個性化閱讀是不可缺少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個性化閱讀,“就是指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素質差異和需求差異,鼓勵他們選擇相應的閱讀內容、方式、方法及學習的伙伴,讓不同的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體現個人的特性,呈現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維、體驗、感悟、見解等,盡可能地促進學生的體能、智能、活動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意志等素質自主、和諧、能動的發展。”[2]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就是合作討論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少了學生個體的個性化體驗與感悟,合作探究就無從談起。但是,要達到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的目的,單是依靠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是難以充分完成的。無論如何,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都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是由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得出結論,還是由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就需要因勢利導、因時制宜。
合作討論論這一環節根據設置的時間,可以分為課前討論、課間討論以及課后討論,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來激起思維火花的碰撞,加深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
《竹影》的教學過程中,主要設置了課前討論環節,即對課文閱讀題的理解與回答。為了激發學生努力討論,積極做好課前準備的熱情,課堂設計了分組競賽環節。同時,設置每次提問都由必須由不同的同學來回答方可得分這個前提,促使每個小組最大限度的調動同學參與討論,準備好回答問題。在課文閱讀題解答這個部分,學生表現得較為活躍,能夠積極的回答設置的問題,在回答“請找出你覺得生動有趣的描寫,并說說好在哪里?”的賞析題時,懂得結合寫作手法和文本進行描述,但一個學生的回答也難以完成比較完整的手法評述、文本結合以及情感表達,這個時候就不能忽視教師的進一步引導與歸納。這時就是要充分發揮課間討論的功效,同學“有話說”,教師則讓同學“有話好好說”,綜合同學的回答,教師歸納答題思路與答案,為了讓學生對自己討論出來的知識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可以再請一個同學完整的復述上述同學的綜合答案。生生交流與師生交流在這個時候已經做到了一個比較透徹的階段。
四、延伸拓展 探究創新
法國教育學家R.加里的《教育學現狀》中指出:“要使兒童發揮個人的創造性能力,結合自己的思維特點和個人經驗來掌握知識,而教師則要引導學生去獨立地‘發現’這些或者那些原理,激發兒童的研究精神。”這就說明了現代教育中,要重視發掘兒童重組、探究、創造的能力,
分組游戲分享及展示需要集合整組同學的智慧,既要合作,又要分工。所以它不僅包含了合作討論的內涵,還是本次課堂的一個延伸拓展,是“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一次比較積極的嘗試。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語文閱讀的教學也是如此,讀寫固然是傳統教學的中心,但“說”還是比較局限的,多是在課堂上回答教師的提問,被動地說出教師意圖讓學生說的話,并未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所以我借描寫童年游戲的《竹影》一文,讓同學們展示自己喜歡做的游戲,從中提煉藝術發現,在此基礎上進行恰如其分、流利的說明,讓學生自己來“好好說”。從這一次展示學生的表現可以發現,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他們的語言表達也是非常豐富的。簡單的翻花繩游戲,學生經過相互的配合,上臺的展示時,解說詞幽默豐富,有條不紊。例如,表演的學生翻出了星星造型,簡單變換一下,翻出了人的造型,旁白則配合:“這是星星的造型,經過**同學的巧手,就變成了一個人,所以這是來自星星的人……”一個用白紙拼接的天平,同學們的表述是這樣的:“這個天平里蘊含著數學等式的原理,當等式兩邊的內容是相等的,那么這個式子就平衡了。
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索創新,他們能接受理解的知識,能得到的拓展提升都是非常令人吃驚的。
五、小結
總之,提倡合作探究模式在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正是為了響應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同時也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提供一種可供實際操作的借鑒。語文教師應該注意鼓勵學生在一個團隊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學習。不僅如此,將理論化的“合作探究”模式同具體的實踐更好的結合并積極地作用于課堂的改革中,才能既使學生在語文閱讀的課堂中收益良多,又培養積極正面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2]何超蓮.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初探[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12月
[3]陳昌蓉 劉旭東.“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9月
[4]楊洲.從符號論美學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多元解讀[J].柳州師專學報.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