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建平
摘要: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朗讀手法,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無窮樂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朗讀能力
“部編版”新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就曾說過,應該讓學生多誦讀、多吟誦。小學語文統編版新教材注重文本朗讀,致力于有機滲透、潤物無聲、全面啟蒙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基于最新“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文本朗讀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成為浸潤語文課堂的一泓清泉,立足學情,捕捉文本朗讀的要領,夯實學生的基礎,豐富學生的語感,讓文本朗讀浸潤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不再單薄,而是成為一個活潑、活躍、引人入勝的課堂。
一、依托文本語言,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統編小學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文質兼美,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適合朗讀。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受到熏陶感染。教學時,教師要挖掘文本語言,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1]。
在《棉花姑娘》的教學中,教師先進行引導:“課文中的七星瓢蟲可真善良呀,一會兒就將蚜蟲吃完了,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真讓人高興呀!請大家大聲地朗讀出來。”學生讀完后,教師提問:“你臉上的笑容很好,是因為什么呢?”學生回答:“看到棉花姑娘的病治好了,我非常開心。”教師說:“是的,棉花姑娘有了七星瓢蟲的幫助,終于重新煥發出生機。看得出來,大家都受到了感染,那就請大家飽含感情地再次朗讀吧。”
朗讀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能鍛煉學生用語言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查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所以,在教學中狠抓朗讀,的確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形式多樣,增強課堂閱讀體驗
語言感知力之中最為基本的要素當屬語感,而增強語感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習者進行科學的朗讀,去體會文字背后的具體內涵,去欣賞語言和文字的美。這時教師的突出作用是幫助學生在讀通順的基礎上品味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一)發音技巧的掌握
朗讀可以通過發音的技巧來精準地表達出朗讀者的內心情感。在對學生開展朗讀指導之時,教師要進行情感上的鋪墊,讓學生和文本之間形成心靈上的聯結,從而真正實現情景交融,讓語文教學變得精彩紛呈。
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有這樣一段內容:“‘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贊道[2]。“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授課教師讓學生將自己定位為在場的商人或者教書先生,再對這幅栩栩如生的畫進行夸贊,從而引領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結果學生在讀的時候,朗讀語調變得愈來愈高。于是,教師發問:“你為何要這么讀?”學生回答:“當時商人和教師正在認真看畫,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這栩栩如生的畫面之中,所以他們的情緒自然而然地會高漲起來,我的朗讀語調自然也隨之升高了。”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你說得太好了,再朗讀一次肯定會更精彩。下面,就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再給我們朗讀一次。”在這樣的體驗中,學生的朗讀肯定是情真意切的,這正是語文情感教育所帶來的力量。
(二) 標點符號的轉換
語文中的標點符號是一種奇妙的存在,可以說是文本朗讀的風向標。然而,對文本朗讀產生微妙影響的標點符號有很多,如何讓標點起到朗讀指示作用,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教師自然是應當教與他們不同標點的不同表達作用了。眾所周知,低年級文本的三大常見句式是:帶“句號”的句子、帶“問號”的句子和帶“感嘆號”的句子。這三種句式所抒發的情緒各不一樣,所以,朗讀出來的語氣也就不同。
例如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的文本《媽媽睡了》、《霧在哪里》和《我要的是葫蘆》中有這三個句子:①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②我該把誰藏起來呢?③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我們把這三句話放在一起,再細細品讀,很快就能領悟[3]。帶“句號”的句子是陳述句,朗讀的時候無需抑揚頓挫,只要做到聲音清晰自然、語調平平就可以了,如此一來,便可把事情敘述明白;帶“問號”的句子是疑問句,朗讀時要注意句末語調應該稍稍上揚,這樣,聽者便能聽出你有疑問;而帶“感嘆號”的一般是帶有強烈感情的句子,理所應當堅定大聲地朗讀出來,以此來表達文本所要抒發的感情。
(三)對話內容的切換
人物的語言描寫是刻劃形象、表達文本情感的重要門徑之一。談話在語言描寫中很常見,它是文本朗讀的活力線[4]。因此,讀好角色對話很重要。那么,如何讀懂人物的語言呢?在許多方法中,最簡單直接的是在提示之前捕捉修飾語。這些修飾語描寫人物的面部表情,有的描寫人物的動作,有的表示人物的聲音,有的則直接反映人物的心理狀態。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一文有這樣一段對話:“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老天爺派我來管理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如果在這段話前面加“狐貍吹牛說”這樣的提示語,把狐貍的吹噓通過夸張的表情和語氣讀出,這樣,狐貍狡猾的形象就更加能顯現出來了[5]。再如:《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對話: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那個人感到很奇怪,說:“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6]。”為了更好地讀出鄰居的情感,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試著在鄰居說的話前加上一個提示語,比如“著急”、“焦慮”等等,這樣,鄰居的形象便立體地出現在了聽者面前,何樂而不為?
結語: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朗讀是一門藝術,是生命與生命的傾情對話,是豐富讀者人生感受與體驗的意義之旅。我們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參考文獻
[1]盧秀真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北陶希望小學教師.淺析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N].語言文字報,2019-08-21(005).
[2]伊優優.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及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8):11.
[3]王麗娟.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做法[J].黑河教育,2019(08):57-58.
[4]繆海燕.統編教材背景下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9(22):69.
[5]曹鈺.統編初中語文教科書單元主題教學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
[6]吳詩蕊.統編本初中語文課后練習題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