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摘要:當前校園足球活的開展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我市校園足球在快速推進、發展中不斷出現一些問題需要及時解析、解決,尤其是關注度不是很高的女子足球。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思維法、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一線足球教練視角對當前蘇州市小學女子校園足球開展現狀、問題進行探析,試圖探索當前政治和社會環境下蘇州市小學女子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女子;校園足球;問題
蘇州市是江蘇省開展校園足球較早的地區之一,伴隨著校園足球的火熱進行,女子校園足球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在剛剛結束的江蘇省第十九界省運會女子甲組比賽中蘇州女隊以絕對優勢獲得冠軍。作為女子足球人才培養的金字塔底部,小學女子校園足球開展情況是直接影響我市女足長久良性發展的內在因素。鑒于此,本文試圖運用實地調研、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一線教練員視角,對當前我市女子校園足球開展若干問題進行探析。
一、當前我市女子校園足球開展現狀
截止到2017年1月,我市擁有1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152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6所省特色學校,9所省特色幼兒園,271名足球專項教師,19名外籍教練。
就女子校園足球“頂層”發展來看,我市女子校園足球發展態勢良好,一直處于江蘇省乃至全國領先地位。
從女子校園足球“基層”來看,情況不容樂觀。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參加“區長杯”乙組比賽只有三支隊伍,占全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不足10%,在報名比賽的隊員中甚至有從其他訓練隊臨時拉過來湊人數的現象。從學校層面來看,女子校園足球發展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選不到隊員,選到隊員又堅持不下去的局面。
二、當前我市女子校園足球開展主要問題
(一)內部問題
1.隊員選材的盲目性
運動員的招募和選材是女子校園足球順利開展的前提保障。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對于“足球訓練”還不能正確認識,因此以教練宣傳或體育老師推薦的招募形式往往會出現“一擁而上”的局面。筆者在每次招募隊員時會到每個一年級班級去宣傳招募,只要符合兩個條件的1、自己喜歡2、家長支持都可以報名參加,結果報名達200多人。在最終確定名單時教練只能憑經驗或者簡單的素質測試來完成,這樣的選材有很大片面性,很多優秀的孩子可能就被無情的拒絕在校園足球的大門外。
2.隊員訓練動機不確定性
小學女生參加足球訓練的動機多為個人喜歡,把足球訓練當成悠閑娛樂的手段,家長同意孩子參加校園足球訓練動機多為讓子女多個鍛煉身體的機會。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訓練的系統化專業化學生自己和家長對于足球的興趣逐漸遞減。這樣就出現了“來時浩浩蕩蕩”“去時寥寥無幾”的尷尬局面。
(二)外部問題
1.校園足球發展男女不平衡
體育運動的發展因為性別原因都會出現不平衡,特別是在對抗性強、競爭激烈和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集體性球類項目中更是如此,女子項目因為自身原因在發展過程中的待遇均低于男子項目,這一現象在小學校園足球的開展過程更明顯。小學階段足球場地多為8人制,受制于場地的限制以及上述女子校園足球開展的內部問題,一所小學足球特色學校很難有男子、女子足球隊共同訓練。在走訪中筆者發現一大部分學校領導就放棄了開展女隊訓練,有女隊訓練的也多是九年一貫制他們的場地是11人??梢哉f在與男子校園足球發展“競爭中”女子校園足球正處于“夾縫求生”的狀態。
2.培養體系不完善
當下我市校園足球迅速有了“基層隊伍”,也有了“沖鋒隊”,更有了“學校責任落實”。我市校園足球布局形成了一個巨大“面”的同時也讓人感到這里的“線”尚不夠清晰。所謂“線”是指特色學校“上下學段”之間的升學關系。現如今小學特色學校和初中特色學校,甚至高中特色學校之間足球特長生升學并沒有打通,這樣處于小學段的特色學校足球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小學階段辛苦培養出來的女子足球后備人才升學只能隨“學區”而定,這樣畢業也等同于“失業”。
三、建議
(一)小學女子校園足球良性發展政策有效實施,學校重視、家長支持和學生參與等因素缺一不可。現在“頂層設計”已經就位,急需抓好兩個長的動力機制:家長和校長的支持,如果家長和校長的動力機制解決了,我市女子校園足球訓練環境就會有很大的改善。而“體教結合模式”更需要教育部門的監管對學校校園足球開展情況評估、考核避免“人情”、“形式主義”的出現。
(二)實現小學女子校園足球蓬勃發展的關鍵是營造女子足球文化氛圍,轉變觀念建立校園足球的綜合管理和激勵體制,使其成為吸引女子參與校園足球的重要途徑。如“校長杯”比賽上場隊員必須有一定比例女生上場;評選校級女生“足球小將”“藝體特長生”并發放獎狀。這一機制實施不僅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學校領導硬性措施,更需要從長效機制入手營造足球文化的發展氛圍,正確認知足球育人功能。
(三)合理規劃各縣區的小學、初中、高中的女子校園足球布局在各學段特色學校的比例、特色學校所在位置、學校之間的聯系。打通“足球人才培養的一條龍”,畢竟在當前應試教育傾向還相當嚴重的大形勢下,利用“升學需求”保障女子校園足球的“動力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沈建敏,應孜,高鵬飛.校園足球發展的頂層設計與底層回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 (40).
[2]王軍.我國女子校園足球發展初探[J].體育文化導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