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立
摘 要:移項法是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中較有難度的知識點部分,其蘊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本文針對移項法的定義、內容及問題作出簡析,并結合小學解方程的教學方法,對移項法的應用予以深入探究。
關鍵詞:移項法;小學解方程;小學數學教學
引言:在小學解方程部分知識的學習中,指導教師要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滲透數學的代數思想,其中包括中小學方程教學上的銜接,使學生在進入中學之后能夠打下鞏固的數學知識基礎。而小學解方程的原理,是利用四則運算法則的基本運算原理來進行的移項,與初中數學知識的“正負號”變化有所差異。就這一方面的解題應用,指導教師應作以重點的區分。
一、移項法的定義、內容及問題
(一)移項法的定義
在解方程的過程中,于等式兩側同時加或減一個整式或數,以達到方程化簡的目的。或是根據四則運算法則進行整式項調換來進行方程化簡的方法,都可稱之為小學數學解方程中的移項法。
(二)移項法的相關內容
傳統教學中的小學解方程是根據四則運算之間的關系來實現方程化解,這種方式的局限性較多,對于一些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來說,代數關系的復雜運用易為學生帶來難度,而符號之間的變化也容易為學生帶來困惑。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內容創新與改革,當下小學數學教育中的解方程方法更傾向于移項法,也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質來替代傳統的四則運算解方程方法,這種移項法能夠為小學解方程鞏固良好的數學思想,并為初中數學復雜方程的解法打下良好基礎,起到中小學數學知識體系能夠有序銜接的作用,這也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大完善。
(三)移項法在小學解方程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由于教材的變化與升級,部分指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受教學經驗的影響,難以從傳統的解方程思想中抽離出來,也就是說,仍然會在當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沿用曾經的解題方法,這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不利的。或是部分教師認為傳統的解方程思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教師也熱衷于對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用四則運算法則反復訓練學生的算術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固然是能夠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但這種復雜又繁瑣的大量練習的方式,無異于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又徒增了學習壓力,使學生背負承重的學習負擔。教學經驗較多的指導教師更容易忽視現代教育改革的新內容,在應用過程中也常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受到局限,過分追求傳統教材中的教法,阻礙了現代教育的科學化方略,摒棄了方程計算中等式的性質,也弱化了學生利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意識。
二、移項法在小學解方程中的應用
(一)完善數學方程教學的知識體系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傳統的小學解方程思想與方法與初中數學思維存在較大的“斷檔”,故當下的小學數學教材也做出了大膽的調整,將原集中發生、發展與應用階段的知識做出了詳細的規劃與解析。通過拉長學生學習周期的方式增加了課時的安排,從五年級上冊的教學開始,直至六年級小學畢業,方程部分知識點的學習使學生在較長的學習周期中得到了大量的聯系與應用。基于“移項法”這一知識點,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說也是一大挑戰。指導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重課堂效率與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讓學生盡早的接觸到數學中代數的思想,使學生能夠以“移項法”的知識提前了解到初中數學中的“正負數”知識,那么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來說,不僅能夠簡化方程求解的難度,也能夠弱化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定式思維,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解題方法,在實際問題中應用方程的能力更強。
(二)多樣化的方程解法
由于正負數知識的滲透學習,學生能夠對等式的基本形式具備基礎的了解,在大量的計算與題型訓練后,學生能夠通過實踐得出經驗或結論。如等式兩側同時加減某一數值,使等式一側的方程數項得以化簡,從而簡化了方程的求解難度。而解方程中移項的應用原則是,將方程一側的數項通過符號變化進行轉換,其符號也經歷了對應的變化,如“+”變為“-”,而“-”變為“+”;“×”變為“÷”,而“÷”變為“×”,這是兩兩對應的換算法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明確,數項前的符號必須與數項一起進行轉移,才能符合移項法等式兩邊數值相等的要求。通過實踐結果就可以發現,移項法的應用比傳統的四則運算法調換數項的方式更為簡便,且準確率高,并且其中蘊含了數學思想。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在進入初中學習以后,能夠較快接受初中數學知識,為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結束語
移項法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中屬于難點之一,其教學內容的重新編排,使數學教學的難點得以分解。同時移項法解方程的思想是對初中數學思想的“預習”,對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挑戰,也是培養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階段。這一方面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打破固有的算術方法解方程的弊端,更簡化了傳統解方程方法的繁瑣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大創新與嘗試。
參考文獻:
[1]郭玲.小學數學解方程知識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54+61.
[2]李芳.談移項法在小學解方程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5(04):100.